在空军装备的讨论里,焦点总是离不开歼-20的隐身光环和歼-16的多面手角色。但一个鲜少被提及、甚至未获官方证实的型号——歼-11BG,可能才是非隐身战机梯队里真正的实力派。有一种观点听起来相当大胆:这款歼-11B的深度改进型,不仅在特定领域强于歼-16,其综合性能甚至可能已经超越了俄罗斯的王牌产品苏-35。
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尽管我们依赖的线索多来自网络流传的图片和外媒分析,但顺着技术发展的脉络,可以拼凑出一个颇具说服力的轮廓。
雷达和导弹,决定谁先“看见”谁先开火
现代空战的胜负,往往在飞行员肉眼看到对方之前就已决定。战机的“大脑”——航电系统,是这一切的核心。苏-35的航电系统虽然是俄罗斯的顶尖水平,但其电子工业的短板却限制了它的上限。它装备的“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PESA),虽然号称探测距离远达200公里,但在复杂的电磁干扰环境下,性能会大打折扣。
相比之下,中国的电子技术发展迅猛。作为歼-11BG前身的歼-11B,早已换装了国产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利用氮化镓技术,在探测距离、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上都占据优势。可以合理推断,歼-11BG的雷达性能只会在歼-11B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达到甚至超过歼-16的水平。
更致命的是武器系统。苏-35的主力空空导弹是R-77,射程约110公里。而中国战机普遍挂载的霹雳-15,射程超过150公里。这意味着,在超视距空战中,装备先进雷达和霹雳-15的歼-11BG,能够比苏-35更早发现、更早锁定、更早发射导弹,形成单方面的打击优势。
歼16的“全能”与歼11BG的“专注”
那么,歼-11BG和被誉为“炸弹卡车”的歼-16相比又如何?这其实是设计理念的差异。歼-16是一款不折不扣的多用途战机,其设计重点在于强大的挂载能力和对地、对海攻击的全面性。它高达14吨左右的载弹量,使其能够携带各种精确制导弹药,成为体系作战中不可或缺的攻击平台。
而歼-11BG的定位则更加纯粹。它继承了苏-27家族优秀的空战底子,所有升级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目标:夺取制空权。它的挂载能力可能在10吨左右,不如歼-16,但更轻的机体和为格斗优化的设计,使其在空优作战中可能拥有更高的机动性和敏捷性。
简单来说,歼-16是“全能选手”,什么活都能干。而歼-11BG则是“顶尖刺客”,专注于空中格斗这一项任务。在需要为歼-20护航、或者在特定空域清除敌方空中威胁时,歼-11BG这种专注型战机,或许是比歼-16更锋利的“手术刀”。
掰手腕:动力和机动性的终极对决
机动性是苏-35最引以为傲的资本。它所搭载的AL-41F1S矢量推力发动机,赋予了其“眼镜蛇机动”等超机动能力,这是其压箱底的绝活。歼-11B后期换装的国产涡扇-10发动机,虽然推力可观,但在矢量推力和超机动性能上,确实与苏-35存在差距。
然而,歼-11BG的升级必然会触及动力和气动核心。外界推测,它可能会采用涡扇-10的最新改进型号,并通过优化气动布局、调整进气道等方式,将推重比提升至接近1.2的水平。虽然不一定会追求苏-35那种眼花缭乱的飞行表演动作,但其整体机动性,很可能已经提升到与苏-35足以抗衡的级别。
当机动性不再是短板,而航电和武器系统又全面占优时,苏-35在歼-11BG面前的优势就所剩无几了。美国《1945》网站等媒体的分析也指出,融入了部分歼-20下放技术的歼-11BG,性能已接近四代半战机的顶尖水平。
结语
从上世纪90年代引进苏-27生产线,到如今衍生出性能可能反超俄系原版的歼-11BG,这条发展路径清晰地展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巨大进步。中国当初仅购买24架苏-35用于研究和学习,并未大规模采购,这一举动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我们自己有了更好的选择。
歼-11BG的存在,即便仍未被官方证实,也代表了一种务实且高效的装备发展思路。它在成熟平台上进行深度挖潜,用相对更低的成本,打造出一款能与世界顶级非隐身战机一较高下的空中优势平台。这款低调的战机,可能才是中国空军非隐身力量中,最值得期待的“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