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舰强闯黄岩岛领海:国际法框架下的主权博弈与霸权逻辑

发布日期:2025-08-18 00:40    点击次数:89

当一艘美军驱逐舰悍然闯入中国黄岩岛领海,南部战区海军依法驱离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国际法较量?美国打着"航行自由"旗号的军事行动,为何被全球170多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视为赤裸裸的霸权行径?这场看似局部的地缘冲突,实则揭示了国际秩序面临的深层危机。

事件回顾:美军挑衅与中方的依法反制

8月13日,美海军"希金斯"号驱逐舰未经中国政府批准,非法闯入中国黄岩岛12海里领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组织海空兵力,依法实施全程跟踪监视、警告驱离。南部战区新闻发言人何铁城大校的声明掷地有声:美军行为"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和安全,严重破坏南海和平稳定,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这一标准处置流程背后,是中国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严格遵守。与美军打着"航行自由"幌子的挑衅不同,中方始终坚持以国际法为依据的维权行动,为处理海上争端提供了教科书般的范例。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明规则与美国"航行自由"的潜规则

根据《公约》第2条明确规定,沿海国主权及于领海及其上空、海床和底土;第3条确立12海里领海宽度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规则。中国对黄岩岛的主权主张既有历史依据,也符合《公约》规定的"陆地统治海洋"原则。

然而美国至今拒绝加入《公约》,却自1979年起推行"航行自由计划"(FONOPs)。该计划本质是以国内法对抗国际法:2016年南海仲裁案中,美国选择性援引《公约》条款否定中国权益;在波斯湾却又反对国际法院对伊朗的有利裁决。这种"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双标逻辑,暴露出其维护海洋秩序是假,推行海上霸权是真。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的三大规避制裁手段:通过安理会否决权阻挠国际社会监督,利用军事同盟体系施压中小国家,借助美元霸权实施长臂管辖。这套"霸权工具箱"使得国际法在强权面前屡屡失效。

中美维权对比:破坏者与建设者的角色镜像

美军所谓"航行自由"行动从不是单纯的航海活动。2018年俄军舰在黑海与美舰对峙、2021年伊朗扣押美军无人艇等事件证明,美国始终将海洋规则作为地缘政治工具。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美军在南海的军事行动同比上升23%,其中多数是带有侦察挑衅性质的"抵近行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外交声明、海警巡航、国际司法诉讼等合法途径维权。从2016年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的中国立场白皮书,到此次南部战区"依法依规"的处置程序,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用规则而非武力解决争端的实践样本。

国际法专家视点:单边主义如何侵蚀海洋秩序

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李鸣教授指出,美国行为直接违反《公约》第301条"禁止武力威胁"原则,其危害远超单一事件:首先,它助长"强权即公理"的丛林法则,使中小国家权益更易遭受侵害;其次,持续破坏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程,仅2023年美军就5次擅闯中国南沙岛礁邻近海域;更重要的是,它暴露出现有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对霸权行为的制约乏力。

国际海洋法法庭前法官赫尔穆特·图尔克曾警告,若放任超级大国架空国际法,最终将导致"海洋宪章"的全面崩溃。当前南海每平方公里海域每年发生3.2次军事对峙的现实,正是这一危机的直观体现。

主权防线与未来之问

黄岩岛事件绝非孤例,而是维护国际法治的缩影。中国在捍卫核心利益的同时,始终恪守国际义务,这种平衡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当美国以3.8万亿美元军费维持全球374个海外军事基地时,国际社会更需清醒认识:真正的航行自由,不应是军舰的横冲直撞,而应是各国船只共享和平海洋的权利。

历史将证明,多边主义才是对抗霸权的终极答案。正如《公约》序言所言:"海洋空间的重大问题具有密切联系,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全球治理体系面临重构的今天,每个主权国家的依法维权,都是在为这个世界撰写新的海洋文明章程。#黄岩岛之争南海岛礁捍卫领海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