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长春航展就出现了这样一幕:编号0002的双座枭龙战斗机静静地停在展区,它的驾驶舱向公众开放,观众甚至可以坐进去体验拍照。
但细看它的尾部,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发动机尾喷口的外层收敛片是传统的圆形,而内层收敛片却采用了隐身战斗机常用的锯齿形设计。
这种“内外不一”的配置实在是不寻常。
更让
人琢磨
的是,长春航展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开放活动·长春航空展”,其本质是空军航空大学的开学典礼。
这是一个主要展示中国空军现役装备和人才培养成果的场合,表演方主要是空军航空大学的毕业生和在校生,到场的是现役飞行员、未来飞行员和空军高层。
枭龙战斗机是中国与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一款轻型多用途战斗机,但中国空军自身并未列装,它是纯粹的出口型产品,
主要用户是巴基斯坦空军,代号JF-17 Thunder。 那么,一架外贸战机出现在这个场合,确实引人深思。
这架特定的枭龙飞机,编号0002,是双座枭龙(JF-17B)的第二架原型机。
在枭龙Block3开始量产后,这架早期的原型机似乎已经完成了其主要研制任务,转而扮演新的角色成为测试枭龙战斗机配套子系统的“小白鼠”或试验平台。
它采用了巴基斯坦空军的同款涂装,只是没有驾驶舱下方的“雷霆”标记和垂直尾翼上的巴基斯坦国旗及机号,取而代之的是中航工业的logo。
这架飞机允许观众进入座舱参观,开放力度相当大,但对于一款早已公开的外贸机型而言,
这种开放程度似乎也暗示着其展示重点或许并非飞机本身的基本构型,而是其他方面。
其发动机喷口的特殊设计成为了焦点。 现场照片显示,这架0002号机的尾喷口外层收敛片是非隐身战斗机常用的圆形,
这是其原配RD-93或涡扇-13发动机的标准配置。 而内层收敛片却采用了锯齿形设计,这通常见于隐身战斗机,用于降低雷达反射特征和红外信号。
这种不配套的组合引发了各种猜测:也许它使用了WS-21发动机的部分技术进行了升级,为了省事只调整了内层收敛片;
或者可能直接换装了WS-21发动机,但出于性能考虑或测试阶段,保留了外层圆形收敛片。
对于枭龙这样的非隐身战斗机而言,锯齿收敛片本身对隐身性能的提升有限,但其出现可能意味着相关技术在测试,或为满足特定用户的需求探索。
枭龙双座机并非简单的单座版加个座位。 它是在单座枭龙基础上研制的同型教练机,但也具备完整的作战能力。
其研发采用了“订单研制”模式,即先有订单再进行设计研发和生产,这在中国航空工业史上是一种独特的模式。
双座型的出现最初主要是为了提升出口竞争力,但后来巴基斯坦空军也对它产生了浓厚兴趣,
不仅将其作为枭龙和F-16飞行员的先导教练机,也探索其作为战斗机的对地打击能力。
因为后座更高的设计为武器操控员提供了更好的视野,两名飞行员协同工作,在执行复杂对地、对海攻击任务时比单座机型更有优势。
双座枭龙考虑了与单座机的兼容性以及备件和后勤保障的通用性,采用了全数字化的设计制造,便于用户需求定制化管理。
其在气动布局和结构上也进行了优化,例如机身背脊增大以补偿后座舱占据的空间,
垂直尾翼加大且后缘后掠,翼展稍有增加以可能提升挂载能力,并大量采用复合材料以控制重量。
它还升级为三轴四余度电传飞控系统,提升了操控性和机动性。这些改进使其在保持与单座机相当飞行性能的同时,作战效能甚至有所提升。
关于这架枭龙为何现身长春航展,有几个方向的思考。一方面,长春航展云集了国内外航空业内人士、潜在用户以及中国空军的各级人员。
公开展示这架经过特殊改装的枭龙,可能是在向现有用户(如巴基斯坦)和潜在用户展示其持续升级能力和新技术应用,
响应巴方提出的JF-17 PFX(可能指隐身改进)等计划,旨在吸引新的外贸订单。 另一方面,航展现场有大批现役飞行员和空军高层,展示枭龙及其新技术,
也有利于促进空军与航空工业的交流,让他们了解外贸机型的进展和技术探索。 虽然中国空军自身列装枭龙的可能性极小,
但这架0002号机作为“自用”的试验平台,其测试的新技术或许对未来其他项目有参考价值。
枭龙战斗机从最初的Block 1/2,发展到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等先进设备的Block 3,如今又开始探索包括可能应用部分隐身技术在内的进一步改进。
它的演变历程展示了中国航空工业在外贸机型上持续创新和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