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榆林最“热闹”的广场,9月26号那天阳光广场绝对榜上有名,不信你可以去问问路边大爷大妈都知道——陕西省卫健系统食品安全周宣传活动就是在这儿拉开大幕的。
其实一听食品安全,大家伙脑海里估计都不是啥五花八门的花式词汇,而是一句特别接地气的大实话:咱每天吃进肚子里的,到底靠不靠谱?谁能管得住?放心不放心?话糙理不糙,说出来就是一句大实话:舌尖上的幸福,还真的一点马虎不得。
这次活动动静还不小。省卫健委牵头,榆林市卫健委做东,疾控中心、第一医院、中医院这些老牌选手都积极出动。连陕西省卫生健康委的张宇峰巡视员还有食品处杜处长都到现场“坐镇加油”,仪式感,氛围感,都给到位了。有人会说,这种宣传活动不是每年都来一把吗?能有几分真章?这个疑问,其实咱们每个人心里都打过,不必避讳。
但你细琢磨,今年的宣传口号还真有点意思——“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和以往比,这年头光靠检查、通告、拉横幅那一套远远不够。张宇峰在现场那几句话,说得其实都是重点:“食品安全可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摁头强调的“工程”俩字,就已经道出了分量。
先别急着觉得空泛,咱继续往下扒。你说,关乎咱家家户户日常小餐桌,能不重视吗?他还特意说到全省卫健系统这两年没闲着,搭建、完善风险监测体系,让那些潜伏暗中的安全问题能第一时间被“搜索灯”找出来。
啥叫与时俱进?就是没让老掉牙那一套一成不变。信息公开、数据透明、食品可追溯这阵风,早就吹进了食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张宇峰现场话音刚落,榆林市疾控局薛兵胜就接过了话筒,给大家放了一集“榆林食安网大剧”:覆盖全市的风险监测,总共把二十类、四十四个细分品种给盯上了,这气势,讲真,咱本地人听着都多了一分踏实。
可能还有人会想,天天说食品安全,有啥新招?难道还不是老套路?其实咱们真得看看这次玩的“数字技术”新把戏。说白了,信息化就是让那些生产、流通、消费全部“阳光透明”。“数字标签”这个新关键词不用神秘化,其实就有点像商品身份证,啥人造的、从哪流转的、啥时候到期,一查一码,秒懂。过去咱们买东西只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现在真得进阶到“查根问底”的阶段——源头在哪儿、规范没、加工流程是不是按规矩来,一码在手,全程追踪。
要说数字标签能不能解决所有食品安全问题?不敢吹牛说能百分百杜绝风险,但最起码,想打什么“擦边球”,侥幸心理就难得逞。大家习惯举例子,这事跟你收快递其实差不多——谁在啥节点干了啥,全有记录。哪出了岔子,一查到底;省得大家天天听说哪个市场又出事了,还不知道该去追究谁。
当然,这里有个关键点张宇峰也提出来了,监管再密,还是要每个人对自己负责。“健康第一责任人”这个说法,不是空头口号。读者朋友们不妨自问,咱们现在会不会分辨保健品的真假,知不知道那些食品包装后面的小标志真正意味着啥?扪心自问,有时候你是不是懒得扫个码,就一句“差不多得了”,结果拿捏得太随意。
老祖宗早就告诫要勤俭节约,这点咱也别装没听见。说到食品浪费还是个坎儿,现在不少餐厅一人食就点成三四人量,到头来打包、扔掉,谁脸上都过不去。这活动现场,其实倡导也不光是吃得安全,更要吃得明白、吃得节约,要养成个好习惯——别盲目消费,别浪费。要不你说“舌尖上的文明”是哪来的?还不是点滴习惯养起来的。
继续围观活动细节,其实今年榆林这届的玩法挺有创意。宣传周自9月26日起直到9月30日,全程不停歇。光有条幅布景哪够,啥“专题展板”、啥健康讲座、义诊咨询,全都安排上了,不管你是想搞明白饮食结构,还是卡在食品标准解读里出不来,现场总有人耐心科普。年轻人怕没新意?别担心,数字标签推广、食源性疾病预防这些干货内容也都一一安排,传统节日叠加营养周双主题,这一套“2+5+3”的宣传大法,想不注意都难。
说到这套“2+5+3”,可能现场还有人一头雾水。其实很简单:两个大主题活动,五个节日补位,再来三个不限时间、形式、受众的科普项目,搭配起来就是全城铺网,想躲都难。你在公园遛狗遇见讲食品标签的,进个超市又碰到义诊咨询的小分队,走到哪儿都是科普味道。
有人会问,做这些宣传有没有数据、成效?虽然现场没爆出具体数字,可光看全市二十类、四十四个品种的风险监测覆盖面,至少说明动真格不是随便说说。实际生活中,你会发现各类餐厅、商超的公示栏上,信息全面透明得多了。连以前常碰到的“无证小摊”都少了许多,不是谁怕你抓,是监管和科普一起上,大家都抬高了门槛。
咱们常常担心,宣传活动流于表面,过了就凉凉。但榆林这次“铺天盖地式”开科普,等于把主动权交回大家手上。怎么说?你扫标签查真伪,是不是愿意用这一步,完全看你自己。你学会了看成分表、认证标签,自动就成了自己和家人健康的“第一防线”。长点心,出问题的概率自然小了不是?
说实话,食品安全不是一次仪式、一次通告能搞定,那些隐形的危险、看不见的漏洞,总有人心存侥幸。但数字化、全覆盖、无死角式的监管,确实让“钻空子”的空间越来越小。而普通消费者一旦觉醒,懂得防范和识别,也变成合力里的重要一块砖。有句话说得好:“扫二维码点餐,顺便扫扫溯源码,吃得更放心。”
不过话又说回来,取经不光看队伍齐不齐,还得看老百姓是不是“走心”。监管、科普、宣传都准备好了,可终极决胜还是要靠你我日常每一口,别光指望他人给足安全感。主动拎着明白消费这把伞,风再大雨再狂也不怕。
总有人觉得,大型活动就是形式主义的狂欢,其实只要能带动一部分人关注、参与,哪怕转发一条消息、科普一位亲友,就是一种莫大的进步。而且,这种科普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榆林或者宣传周这几天,将来如果能沉淀更多场景、更多人群、更多新技术进来,社会共治才能真正落地见效。
大家关心的,其实永远都是这么几个事——我买的菜、我家吃的饭、我孩子口里的零食,安不安全,谁对得起咱的托付。卫健部门、疾控中心这些“幕后高手”做的是基础支撑,但终极守关的,还是每个念叨“吃饱穿暖”的普通人。你多瞅一眼标签、他们多推一把科普,这安全网越织越密。
说了这么多,不管你在医院楼下听讲座、逛商超看展板,甚至哪天刷手机刷到食安小常识,停一停、想一想、查一查,其实都是“全民共治”的小技巧。你说,吃饭这点事,谁能不掺和?
打住吧!说到吃的安全,咱们谁能真的“佛系”?不求大富大贵,最起码食物靠谱、入口没隐患就是最大底线。省卫健系统这把科普“东风”刮起来,怎么接住,就看每个人是不是愿意顺风扬帆了。
你咋看“数字标签”这种新玩意儿?有没有遇到过吃东西碰到安全问题?欢迎一起逗留留言,聊聊你最关注的用餐细节和健康心得。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