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记得点个关注哦!这样下次就不会迷路啦~创作需要动力,感谢大家的支持!
俄乌冲突持续快三年了,很多人觉得俄罗斯的进展不顺利,甚至有些“拉胯”。持有这种看法,可能是将一场复杂的大国博弈,简化为了追求速战速决的常规冲突。
01
俄乌这场仗,从二零二二年开打,不觉间已近三年。网络上不少声音认为,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进度缓慢,不符合预期。
但如果换个角度看,或许能发现不一样的门道。
俄罗斯的策略,或许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场闪电战。它更像是一盘棋,目标是通过控制乌克兰的关键工业区与产粮区,逐步消耗对方的军事与经济潜力,同时也向其背后的北约展示自己的战略耐心。
从军事部署、经济应对到舆论引导,俄罗斯的行动展现出一种着眼于长期的消耗战姿态。咱们先从军事层面看,俄军的打法,旨在逐步削弱乌克兰的经济基础。目前,俄罗斯控制了乌克兰约五分之一的土地,包括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等地区。这些地方恰好是乌克兰传统的煤炭和重工业中心。
失去这些工业基础,对乌克兰的经济自给能力构成了严峻挑战。
02
以持续了十个多月的巴赫穆特战役为例。
当时,这场战役吸引了全球目光,外界普遍认为双方为一个小城镇投入了不成比例的资源。战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绞肉机”,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人员和装备代价。
最终,乌克兰方面因消耗巨大而选择后撤。俄罗斯虽然也损失惨重,但通过此战,成功牵制并消耗了乌克兰大量的机动兵力。这种战术,表面看进展不大,一次推进几公里或一个村庄,但其内在逻辑,是不断削弱对方的持续作战能力。
对于严重依赖外部援助的乌克兰而言,时间的流逝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可以说,时间,正成为俄罗斯手中的一个重要筹码。
03
再看北约方面,内部并非完全步调一致。
西方伙伴对乌克兰的各类援助承诺总额已超过四千亿美元,其中军事援助承诺超过一千八百亿美元。这些援助的实际效果如何呢?
以“海马斯”火箭炮为例,其精度虽高,但在数量有限且面临俄方电子战干扰的情况下,其决定战局的能力受到了限制。到了二零二三年乌克兰的反攻阶段,德制的“豹2”坦克投入战场,却在俄军预设的密集雷区面前步履维艰,遭受了不少损失。
这说明,现代战争是体系的对抗。
先进装备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融入一个完整的作战体系。
04
更关键的是,北约内部各国考量不尽相同。
德国在是否提供坦克的问题上曾一度犹豫,面临国内外双重压力。法国则不时发出希望和平谈判的信号。匈牙利更是一直对制裁俄罗斯持保留意见,认为这会反噬欧洲自身经济。随着能源价格上涨和通胀压力,欧洲多国民众的反战情绪和对生活成本的担忧也在增加。
这种内部的差异和民众情绪的变化,是俄罗斯乐于见到的局面。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在信息领域积极行动,试图影响西方国家的舆论环境。
反观俄罗斯经济,在西方全面制裁下,展现了较强的抗压能力。它将能源出口重心转向亚洲,中国和印度成为了重要的买家。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天然气交易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大幅增加,在部分时期,俄油在其总进口量中的份额一度接近百分之四十。
依靠能源出口的调整,俄罗斯经济并未崩溃。依据国际机构的预测,其二零二四年的GDP增长率预计在百分之三左右。手中还握有近六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不过其中约一半资产处于被冻结状态。
依靠能源出口转向和战时经济调整,俄罗斯的经济展现了超出预期的韧性,这是其能够维持长期作战的重要基础。
05
回过头来看乌克兰的情况。
经济层面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乌克兰的经济在冲突开始的二零二二年遭受了约百分之三十的严重下滑,此后在国际援助下艰难维持。国家财政运转严重依赖西方伙伴的“输血”。泽连斯基总统频繁出访,在全球各地争取支持和资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争取援助的难度也在增加。
西方国家自身也面临经济挑战,持续大规模援助的意愿和能力正经受考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在俄军的持续打击下受损严重。据乌克兰官方表示,超过八成的火电站遭到破坏。这使得民众在冬季的取暖和日常用电成为巨大难题。
当一个国家的工业和民生基础受到系统性破坏后,其长期抵抗的能力无疑会面临巨大挑战。
06
最后,聊聊信息战与民心。
这也是现代冲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俄罗斯在国内将这场冲突定义为一场对抗西方、保卫国家安全的“特别军事行动”,通过官方媒体的宣传,有效凝聚了国内的爱国情绪和对政府的支持。尽管战争带来了损失,但普京总统的支持率依然维持在高位。
乌克兰方面,在战争初期,泽连斯基总统的坚决抵抗和民众的爱国热情,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但随着战争的长期化,社会疲劳感和厌战情绪也在滋生,征兵工作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泽连斯基总统的国际形象,也从最初的抵抗英雄,逐渐转变为需要不断争取国际援助的战时领导人。
当资源和耐心都趋于极限时,民心还能坚持多久,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
07
回顾一些长期的局部战争,例如苏联在阿富汗的十年和美国在越南的二十年,最终都因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成本不堪重负而结束。
但俄乌冲突的情况有所不同。美苏当年的战争都远离本土,后勤补给线极为漫长。而俄罗斯与乌克兰接壤,基本可以视为在家门口作战,后勤保障的压力相对较小。乌克兰则恰恰相反,其军需物资几乎完全依赖西方盟国跨越数千公里的运输。这条补给线漫长而脆弱,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前线的战局。
因此,将战事拖入持久战,对拥有地缘和后勤优势的俄罗斯来说,或许是一种有利的选择。时间拖得越久,乌克兰及其背后支持者需要付出的成本就越高。俄罗斯的战略目标,可能就是通过时间来消耗对手的实力和意志,直到对方内部出现动摇,最终不得不在对其有利的条件下进行谈判。
08
所以,现在重新审视这场冲突,或许“拉胯”一词并不足以概括全貌。
俄罗斯的策略,是通过占领经济要地、进行消耗战、顶住经济制裁并寻找新出路、以及利用信息战等多种手段,进行的一场全方位博弈。
那些只关注战线地图上每天变化的人,可能没有看到水面之下的复杂较量。这场冲突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对抗,演变成一场混合了经济、外交、舆论和民心的多维度、长时间的较量。
未来,如果北约内部的分歧持续,西方民众的厌战情绪加深,乌克兰的经济持续承压,那么俄罗斯在战场和未来谈判桌上能够掌握的主动权,或许会随之增加。
创作声明:
本文主要信息来源为公开新闻报道及相关分析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叙事性整合。文中所涉观点为基于公开信息的个人分析,仅供参考。部分细节为基于历史背景的合理推演,请读者理性看待。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与本文内容无直接关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