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的10部抗战剧:《雪豹》第六,《亮剑》仅排第二

发布日期:2025-08-19 08:19    点击次数:186

很多人喜欢看抗战剧,其中《雪豹》第六集最受欢迎,只有《亮剑》排在第二。

2018年,日本作家岩田宇伯写了一本书,名叫《中国抗日神剧读本:意想不到的反日爱国喜剧》。这本书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了有关抗日题材的一些电视剧。

这本书汇集了21部“抗日神剧”,总共有678集,时长达到30180分钟,从各个角度对这些剧集进行了深入的吐槽。

比如广为人知的“徒手打败敌人”:

嘴里含着铁球就能发射炮弹:这样的说法听起来就像是童话故事里的魔法,实际上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发射炮弹需要复杂的机械设备和精确的操作,而不是靠嘴巴里的一个铁球就能完成的任务。

在抗战时期,竟然还能举办盛大的宴会,真是令人惊讶。

明明是一段充满苦难的历史,但他们却从中看到了幽默和荒诞,这真是讽刺。

抗战剧是不是真的那么不好看呢?

实际上,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内地制作了许多精彩的抗战剧,这些剧集在思想内容、角色塑造和情节设计上都非常出色。

今天聊聊大家爱看的10部抗日剧,没有烂俗情节,都是经典之作。

《我的特一营》(豆瓣评分8.0)

《我的特一营》又名《齐鲁英雄传》,是一部以国军为主角的抗战剧。

1938年,在台儿庄大战之前,国军的廖光义军长选择了撤退,没有与敌人正面交锋。这让他的特一营官兵们非常不满,他们决定自行行动。在周天翼营长的带领下,这些勇士们勇敢地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周天翼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的“李云龙”,人称“周疯子”,为了打败日本鬼子,什么都敢做,什么都不在乎。不过,剧里并没有突出他一个人的英雄形象,而是着重展现了特一营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们宁死不屈的精神。

随着故事的发展,特一营的战友们一个个牺牲了。特别是最后一集,只剩下一个失去一只手的小战士,他仍然坚强地举着国旗,这一幕让人心碎,忍不住落泪。

很多人看完一集就忍不住哭了,特别是配合主题曲:铁打的汉子也直愣愣,没有泪水咱只有命。眼泪根本停不住。

这部剧也有一些不足,比如日本兵说的普通话太标准了,经常让人感觉不太真实。不过,这些小缺点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壮士出川》(豆瓣评分8.8)

英雄启程,豪情满怀。

在抗日战争期间,四川贡献了全国税款的三分之一,有超过300万人参军出征,其中有65万人在战场上牺牲,数量最多,可以说“没有四川就没有足够的军队”。

川军战旗

不过,以前很少有电视剧讲述川军的故事,直到《壮士出川》这部作品的问世。

故事一开始便扣人心弦,直接切入淞沪会战,描绘了川军全体将士英勇牺牲的悲壮场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牺牲的惨重。

结局更是让人感动。一个老人半夜听到敲门声,是有个小兵想吃他煮的元宵。老人赶紧煮好元宵,端出门去,却发现外面空无一人。那一刻,他仿佛又看到了当年一伙嬉笑着离开家乡的士兵们。

可是,他们一个都没回来。

静默之中,情感瞬间爆发。

这部电视剧由花箐担任导演,于2009年开始筹备,历时四年制作完成。期间采访了四十多位经历过战争的老兵,力求真实再现历史场景。整部剧集有七成内容都是战斗场面,包含了三十四场根据真实战斗改编的战役,可以说是一部纪实风格的战争片。

这部剧为了展现真实感,特意没有邀请任何明星,全用不太出名的演员来演。而且在塑造人物时,也没有刻意美化川军的形象,开头就有抽大烟的,信奉袍哥文化,里面的人什么身份的都有,没规矩、没纪律的情况比比皆是。

到了关键时刻,他们从不含糊。在老河口战役里,虽然有机会撤退,但所有人都坚决留下,哪怕最后全部牺牲,因为他们深知,没有国家,哪来的家呢?

想体验川军的英勇和顽强,《壮士出川》这部剧绝对值得一看。

《打狗棍》(豆瓣评分7.1分)

郭靖宇导演的电视剧总是让人看法截然不同,喜欢的人觉得它是神作,尤其是中老年人特别钟爱,而年轻一代则普遍认为质量不高。

《打狗棍》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魏子扮演的“戴天理”无意间捡到了一根打狗棍,成了杆子帮的大当家。抗战开始后,为了国家大义,戴天理放下个人恩怨,积极组织队伍,一起抗日。

郭靖宇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能把“忠孝节义”这些传统美德巧妙地融入作品中,通过不断的剧情冲突和配合的背景音乐,让观众随着故事的起伏而情绪波动,忍不住赞叹不已。

这部作品的人物塑造特别生动感人。戴天理就像一位硬汉,刚正不阿,就像古代的大侠乔峰重生了一样;素芝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特别懂事儿,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不该做;二丫从头到尾都很讨人喜欢,外表温柔,内心却特别坚强。而且,那些配角也都很出彩,让人眼前一亮。

尽管故事经不起仔细琢磨,但价值观非常正面,场面宏大,依然是一部让人看得痛快的剧。

《小兵张嗄》(豆瓣评分7.8)

《小兵张嘎》改编自徐光耀的同名小说,1963年就搬上了荧幕。不过,观众最熟悉的是2004年,由谢孟伟主演的电视剧版。

这部剧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把悲伤转化成动力,用喜剧的形式来突出战争的残酷。

四个小主人公都曾遭受过日本人的迫害。嘎子和英子的爷爷奶奶被残忍杀害,而佟乐和胖墩则被迫为日本人干活。

为了反抗压迫,他们鼓起勇气,勇敢地站出来,最终成长为聪明又勇敢的小英雄。

时至今日,那些当年的小演员们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前那个机灵又结实的嘎子,现在变成了在直播间卖酒的主播;曾经留着特殊发型,胆小但讲义气的佟乐,现在成了演技被批评为浮夸的代表;以前活泼又擅长游泳的英子,因为外貌原因,人气一直不怎么高;而胖墩这个角色好像已经不见了。

《雪豹》(豆瓣评分8.2)

《雪豹》这部作品是根据网络小说《特战先驱》改编的。

讲的是富家少爷周文,为了反抗日本人的压迫,化名周卫国进入军校学习。毕业后,他组建了一支特种部队,与日军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既然这是网文改编,当然最突出的就是一个爽字。甚至有网友说干脆改名为《卫国无敌》。

尽管个人英雄主义味道很浓,但文章的精彩表现却让人眼前一亮。富家子弟的痞气、热血男儿的豪气、敢爱敢恨的霸气,还有沉着应战的英气,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

剧情方面,虽然没有跳出普通抗日剧的老套设定,把鬼子刻画得又蠢又笨,但在转折之处处理得非常自然,让人感觉既爽又感动。

5、《民兵葛二蛋》(豆瓣评分8.3)

《民兵葛二蛋》是黄渤在电视剧领域的一部经典作品,当时非常受欢迎,一度霸占了观众的视线。

这部剧有点像抗战版的《士兵突击》,讲述的是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因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最终过上了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鬼子屠村后,黄渤饰演的葛二蛋加入了八路军。虽然他看起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整天吹牛、偷懒,但心地善良,明白大义。最终,他从民兵成长为英勇的红军战士。

高虎饰演的麦子,是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原本他是个正直的人,可是为了活命,无奈加入了敌对势力,还当上了小头目。最后,他不得不在战场上与自己人对峙。

不得不佩服导演的选角眼光,大概只有黄渤,才能演活那种“面带猪相、内心嘹亮”的反差感。

剧里的地方话也很加分,虽然有点土,但特别真实,让人感觉很亲切。

4、《永不磨灭的番号》(豆瓣评分8.9)

自从黄海波遇到麻烦后,每年都有粉丝希望他能重返荧幕,主要是因为他饰演的“李大本事”角色让人难以忘怀。

和葛二蛋一样,李大本事也是“非典型英雄”。他出门全靠一张嘴,能把好腿给忽悠瘸了。

一开始就是蒙骗了一些杂牌部队,利用戏剧中的战术,灵活运用取得了不少胜利,帮助上级部队成功转移,还破解了敌人的细菌战,最终收服了“九路军”。

李大本事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个正式的称号,可惜最终全队牺牲了,也没有如愿得到。

最终,中华民族成了他们心中的标志,永远铭记。

这部剧的设定挺有意思的,一开始让人笑个不停,后面渐渐变得让人伤感,真是“前面乐呵呵地看,后面却眼泪汪汪”。

《永不磨灭的番号》的评分很高,但也有不少观众吐槽。比如几位主角都是神枪手,百发百中,感觉神枪手像是白给的一样。

李大本事可真是厉害,虽然没多少学问,可就像能掐会算一样,啥事都能猜得挺准。

相比起其他热门剧集,这部剧已经算是比较收敛了,偶尔出现的一些超能力情节也能被接受。

《历史的天空》(豆瓣评分8.6分)

《历史的天空》这部剧往往被大家忽视,但它改编自徐贵祥的同名小说,其实非常值得一看。

姜大牙阴差阳错加入了新四军。在一次次战火的磨练中,他从一个只会莽撞冲杀的粗汉,慢慢变成了一个聪明机智的军官。

这部剧和《亮剑》都是在2004年前后制作的,主角们个性鲜明。然而,网友对它们的评价却截然不同。有人认为《亮剑》是神作,而这部剧根本无法与之相比;但也有人觉得恰恰相反。

其实最关键的原因是这两部剧的视角不一样。

《历史的天空》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政治斗争和权力较量的故事,对于人物情感和心理描写十分细致,但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却比较简单,没有深入展开。

虽然内容更丰富,但由于太过严肃,观众没有耐心看完。

对权力之争感兴趣的朋友们,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亮剑》(豆瓣评分9.5)

相比《历史的天空》,《亮剑》这部作品更加通俗易懂。

整部剧里,李云龙的金句和表情包层出不穷,特别是那句“二营长,把我的意大利炮拉过来”,总是让人会心一笑。

除了李云龙,其他角色的塑造也非常精彩。

那位离奇去世的和尚,让大家心中久久难以释怀。

温文尔雅、识大体,与李云龙互相欣赏,但不得不成为对手的国军将领楚云飞。

宁折不弯,眼睛容不得半点沙子的政委赵刚,还有好搭档丁伟和孔捷,都让人印象深刻。

除此之外,它的文戏和武戏都刻画得非常生动。前面的战争场面让人热血沸腾,后面的上军校的场景也让人忍俊不禁。

经典的作品总是让人回味无穷,如今《亮剑》依然是热门的电视剧。

《我的团长我的团》(豆瓣评分9.5)

《士兵突击》大火之后,编剧兰晓龙到了缅甸边上的松山,那里立着一块墓碑。

碑上没有名字,但下面埋着8000多人,这是中国远征军在松山战役的遗址。那一仗打得非常惨烈,日军死了1250人,而国军则有7763人牺牲。

兰晓龙一时愣住了,他躺在草丛中,心想写一部戏,一部“让活着的人感受逝者的故事”。

于是就有了《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作品。

给活着的人看什么呢?是死者的生平,还是生活的点滴?

死者值得我们尊敬的是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选择战斗的原因。

他把目光投向了普通人,没有李云龙那样的光辉,都是默默无闻的战士,是那些只能用数字记录在历史中的人。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那些不畏生死、默默前行的无名英雄。

没有那么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只有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生动而真实。

抗日剧不少,但真正触动人心的却不多,它可能不是那种让人热血沸腾的爽剧,却是我最喜爱的那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