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个国家都要派兵了?这消息出来的时候,我差点以为自己看错了。”
这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巴黎那边话说得很满,海陆空部队都准备好了,听着就像是决战前夜的动员。连大洋彼岸的特朗普据说都百分百支持,还许诺美国过几天就跟上。媒体的报道也很有意思,用了“实质性步伐”这样的词,好像一切都已板上钉钉,就等一声令下了。
气氛烘托到这个地步,压力确实给得很足。
可怪就怪在这里,你稍微把目光从聚光灯下移开一点,看看那些角落里的表情,味道就不太对了。柏林那边对派兵这事儿含含糊糊,意大利和西班牙基本上是在打太极。就连一向态度强硬的波兰都说了,给装备行,派人?那得另说。这就有点尴尬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合唱,结果好几个主要声部都没张嘴。
说白了,欧洲这盘棋,从来就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马克龙想扮演那个领头人,这可以理解,但他过去那种雷声大雨点小的事儿也没少干。欧洲的外交官们私底下都嘀咕,谁也不想第一个去跟俄罗斯人真刀真枪地干,把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念头都暂时放下了,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军事上的威慑还没搞明白,经济上的大棒又挥舞起来了。
特朗普那边直接给欧洲下了命令,别再买俄罗斯的石油了,一滴都别买。理由也很直接,不能让欧洲的钱变成俄罗斯战场上的子弹。这话说得倒是挺硬气,可数字不会骗人。欧盟冻结了俄罗斯2280亿欧元的海外资产,确实下了血本;可再看美国自己,冻结了多少?区区50亿美元。
这就好比牌桌上,一个人压上了全部身家,另一个人扔出几个零钱,然后大声喊着“都跟上,别怂!”。谁心里会没点想法呢?
更有趣的是,这把火还想往中国身上烧。特朗普说,欧洲必须对中国施加经济压力,因为中国在给俄罗斯的军事努力“输血”。这话要是放在几年前,欧洲国家可能还会半推半就地试试,但现在,见识过真正的实力之后,谁还敢轻易去捋虎须?
所以,当所有人都盯着克里姆林宫,想看看普京会怎么应对这两记重拳时,传出来的消息却平淡得有些反常。据说,他前脚刚结束访华行程,后脚就收到了这些消息,但在整个访华期间,他压根就没跟中方提过什么派维和部队的事。
这就有意思了。他不是不知道局势的变化,但他选择不开口。
为什么?可能他看到的,正是我们看到的这一切。他看到了一个咋咋呼呼、但内部步调不一的军事联盟;他看到了一个挥舞着制裁大棒,但自己却不怎么出力的美国。他可能判断,这些所谓的“噩耗”,更多的是一种姿态,一种表演,离真正形成致命打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毕竟,真正的支持,往往是在看不见的地方。朝鲜那边毫无保留的相助,远比那些口头上的联盟来得实在。
这场大国间的博弈,就像一场漫长的心理战。一方在明面上不断加码,制造紧张气氛,试图压垮对手的意志;而另一方则冷静地观察着对手阵营里的每一个细微裂痕,计算着这场压力的真实成色。现在看来,谁在虚张声势,谁又真的手握底牌,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