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划过屏幕,一条帖子愣是把我的瞌睡虫给干沉默了。
标题写得那叫一个杀气腾腾:《网友:〈空洞骑士:丝之歌〉狠狠打脸了黑曜石〈宣誓〉》。
好家伙,我寻思我这是错过了哪个平行宇宙的游戏大事件?
赶紧点进去一看,差点没把手机扔出去。
这哪是新闻,这简直是行为艺术。
打人的主角《丝之歌》,至今还幽灵似的挂在所有人的愿望单里,除了“正在开发”四个大字,连根丝都见不着。
而被“打脸”的倒霉蛋《宣誓》,还在微软爸爸的育儿箱里嗷嗷待哺,偶尔放出来一段演示,都透着一股没发育完全的稚气。
一场还没开打的拳赛,一个影子选手,一个还在穿开裆裤的婴儿,观众们不仅已经判定了KO,连奖杯刻谁的名字都想好了。
这事儿离谱吗?
离谱。
但你细品,这空气中“啪”的一声脆响,比任何销量报表都更震耳欲聋。
因为它打的不是游戏,是人心,是今天整个游戏圈里那股子憋屈又无处发泄的怨气。
想当年,老子在莫哈维废土捡垃圾捡得不亦乐乎的时候,黑曜石在我心里那就是神。
他们懂什么叫选择,懂什么叫后果,懂怎么用几行字就把一个破败的世界勾勒得活灵活现。
《新维加斯》那是什么?
那是能让我心甘情愿搭进去几百个小时青春的电子海洛因。
所以,当他们宣布要做《宣誓》时,我跟大伙儿一样,激动得就差把“黑曜石天下第一”打在公屏上了。
结果呢?
几次演示看下来,那股神气没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小心翼翼的、生怕得罪了谁的平庸。
那战斗,软绵绵的,像是拿着两根塑料棒在互相戳;那画面,鲜艳得像是打翻了调色盘,却毫无特色。
一个本该是黑暗深邃的奇幻史诗,愣是给整出了一股子“我们很努力地在模仿《上古卷轴》,但又怕被告侵权”的尴尬感。
再看看另一边呢?
另一边干脆就是个“神”,一个活在传说里的“饼”。
Team Cherry,就那三瓜俩枣的几个人,愣是用一个《空洞骑士》把全世界的抖M玩家调教得服服帖帖。
他们没给你上课,没跟你讲大道理,就是单纯地把一个精巧、残酷又美丽的世界扔到你面前,说:“来,活下去。”
那种纯粹的、发自内心的游戏乐趣,是现在多少3A大作给不了的。
于是,《丝之歌》就成了玩家心里的白月光,一个完美的复仇者。
它甚至都不需要真正发售,只要它存在于“即将到来”的列表里,就足以构成对所有敷衍了事的3A大厂的精神碾压。
所以,当那条“《丝之歌》在线破50万”的假新闻出现时,大伙儿为什么狂欢?
因为他们太需要一场胜利了,哪怕是虚构的。
他们需要一个“大卫击倒歌利亚”的故事来证明,钱不是万能的,堆砌资源的傲慢终将被才华和热爱所击败。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恨铁不成钢”了,这是一种近乎于被背叛的感觉。
玩家们看着那些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工作室,一个个被大公司收购,然后变得臃肿、迟钝,产出的游戏越来越像一份份经过市场部门层层审批的企划案。
角色的每一句台词,都像是在竞选社区道德标兵,生怕哪个词触碰了谁敏感的神经。
就像那个老哥说的,他们只关心塞进去的私货,却不在乎游戏本身好不好玩。
说白了,游戏的核心是“玩”。
当你把“玩”这个字抽掉,剩下的那些所谓的深度、叙事、价值观,就都成了无根之木。
玩家不是傻子,我们能分得清什么是发自肺腑的表达,什么是居高临下的说教。
所以,这场闹剧的本质,是玩家们在用一种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进行一场“夺回游戏”的运动。
他们把对《丝之歌》的所有期待,都转化成了射向《宣誓》的子弹。
每一句对《丝之歌》的吹捧,都是对《宣誓》乃至其背后整个3A工业体系的无情嘲讽。
那么,黑曜石真的被“打醒”了吗?
我看不见得。
这种“教训”,他们听得还少吗?
或许他们早就被困在了那个由无数个PPT、市场调研和企业文化培训构成的 gilded cage(镀金笼子)里,再也听不见外面玩家真正的呐喊了。
所以,这场世纪之战,一个影子选手,一个还没出生的婴儿,就这么在所有人的脑子里打完了。
你说可笑不可笑?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今晚我又会打开Steam,对着《丝-之-歌》那灰色的商店页面,发一会儿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