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第一眼瞅见“烟台机场斩获全球最美”这标题,我后槽牙都差点笑掉了。
这年头,“最美”这词儿,就跟超市里“买一送一”的标签一样,不值钱了。
从书店到菜市场,啥都能“最美”,我寻思着,下一个是不是该轮到“全球最美公共厕所”了?
所以,看到烟台这事儿,我本能地撇了撇嘴,心说这又是哪个犄角旮旯冒出来的野鸡奖,花钱买个通稿,想上天呢?
结果脸被打得啪啪响。
我这人手欠,就爱较真,顺手摸去查了查,一个叫“凡尔赛建筑奖”(Prix Versailles)的玩意儿蹦了出来。
嘿,你别说,这名字听着挺能唬人,但人家真不是花架子。
背后站着的大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建筑师协会,这组合一亮出来,基本就等于告诉你:我们是正规军,不是草台班子。
这下我可来劲了,就好比你以为街边下棋的大爷是青铜,结果人家反手一个“天外飞仙”,是王者级别的扫地僧。
这事儿瞬间就从一个不屑一顾的营销噱头,变成了一个值得玩味的社会现象。
烟台,一个在很多人印象里还停留在苹果和海鲜上的城市,它新建的T2航站楼,怎么就跟法国马赛、日本关西这些国际大腕儿平起平坐了?
而且还是今年中国唯一的独苗。
消息一出,网上直接就开锅了,比过年还热闹。
支持的这边,那叫一个扬眉吐气,恨不得把这奖状裱起来挂在天安门上。
“咱大胶东这回牛掰了!”
“看谁还敢说我们是小地方?”
这种自豪感,完全可以理解。
毕竟,机场这玩意儿,早就不只是个坐飞机的地方了,它是一个城市的脸面,是外地人对你的第一印象。
烟台T2这件“高定西装”一穿上,整个城市的气质好像都提拔了几个档次。
但另一头的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
“55个亿!我的天,拿金子堆出来的吧?有啥可吹的?”
“整这些花里胡哨的,能让机票打个折吗?候机楼的充电口多安几个比啥都强!”
这话糙理不糙,直接就捅到了普通老百姓的心窝子里。
55亿,这串数字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个没有实感的概念,但它足以让任何关于“美学”和“荣誉”的讨论,都显得有点轻飘飘。
你看,这就有意思了。
一个建筑奖,硬生生在国内的舆论场上,变成了“面子”和“里子”的世纪大辩论。
咱们先扒一扒这“面子”工程到底长啥样。
烟台机场T2的设计方没少花心思,他们给这建筑安了个特别玄乎的名字——“仙海盛景,云上仙山”。
听着就像是修仙小说里的场景,一股子不食人间烟火的味儿。
从天上往下看,整个航站楼的屋顶线条确实有点东西,不是死板的一条直线,而是模仿昆嵛山脉的起伏,又带着海浪的弧度。
这种把本地的山海特色,直接砸进钢筋水泥里的操作,确实比那些挂几个灯笼、画几条龙的“中国风”要高级得多。
走进里头,那个4.5万平米的出发大厅吊顶,更是把“仙山”这个概念玩到了极致。
阳光透过不规则的缝隙照进来,整个空间亮堂堂的,真有点飘在云彩上的感觉。
你不能说这纯粹是为了好看,它是在用一种建筑语言,不动声色地给你洗脑:欢迎来到仙境烟台。
这哪是建机场,这简直是在拍城市宣传片。
也难怪凡尔赛那帮评委被唬得一愣一愣的,给出的评价是“山东半岛开放互联的新象征”。
格局,一下子就上去了。
可光有面子,没有里子,那就是个绣花枕头。
烟台T2在实用性上,似乎也没掉链子。
17.2万平米的面积,奔着年吞吐2300万人次去的。
最让我觉得有点意思的是那个叫“港湾式”的近机位设计,说白了就是让飞机停得更科学,旅客从安检到登机口要走的路,一下子短了不少。
对于我们这种拖家带口、背着大包小包赶飞机的社畜来说,能少走两步路,那简直是功德无量。
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不买账?
说白了,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公共建设”的价值观,本身就是撕裂的。
一部分人,沉迷于宏大叙事,看到这种“城市地标”“为国争光”的项目,就热血沸腾,觉得花再多钱都值。
另一部分人,则更关心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他们会觉得,与其花55亿去争个虚名,不如把钱拿来多修几条路,多盖几所学校。
这两种想法,你没法简单地说谁对谁错。
它们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复杂又真实的社会。
而烟台机场,恰好就成了那枚被抛到空中的硬币,让所有人都伸长了脖子,赌它最后会是哪一面朝上。
所以,这场关于烟台机场“值不值”的争论,可能压根就不会有结果。
但它的价值,恰恰就在于争论本身。
它逼着我们去想一个问题:我们生活的城市,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美”?
是那种需要仰望的、用来炫耀的美,还是那种能弯下腰来、服务于人的美?
一个真正牛掰的机场,可能不光要设计得能让世界惊叹,更要有一种气度,能容纳下老百姓的吐槽和质疑。
它应该是一个能让建筑师实现梦想,也能让旅客找到充电口,甚至还能让网友们吵上热搜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看,烟台机场引发的这场口水战,可能比那个金灿灿的奖杯,有意思多了。
所以,你觉得这55亿,到底是打水漂了,还是物超所值?
来评论区,咱们说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