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47岁拔光满口牙,当兵61年,正军级却享上将待遇!背后原因让人泪目
一位96岁的女医生去世,没有告别仪式,遗体捐给医学院校。
她创造的医学奇迹和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镌刻在中国医学史上。
1988年7月1日,一份中央军委的内部通报引起了小小震动。
在“待遇级别”一栏,专业技术一级的文职干部陈菊梅后面,赫然写着“上将”两个字。
军队里有个不成文的惯例:技术岗位职务再高,极少能越过中将这道天花板。
陈菊梅却打破了这一惯例,成为我军历史上少有的以专业技术一级身份享受上将待遇的专家。
1925年,陈菊梅出生在浙江天台县的一个贫寒家庭。
小时候,她多次因交不起学费而偷偷流泪,母亲总是安慰她:“别哭,我会去借钱供你读书。”
这个贫寒之家却出了个学霸。陈菊梅凭借顽强毅力,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医学院。
当时为了节省路费,这个瘦弱的女孩竟然徒步千里前往参加高考。
1950年毕业后,陈菊梅进入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
她对传染病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这个当时很少有人敢碰的领域。
1954年,陈菊梅被公派到苏联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留学,攻读传染病学博士学位。
在苏联期间,她所有功课都是满分,提前一年完成学业。
留学归来时,别人带的是冰箱、电视等紧俏电器,她却带回了几百斤的传染病资料。
这些资料成为我国传染病研究的重要宝库。
1969年,陈菊梅在一次巡诊后病倒了,多种疾病缠身。
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先是切除了扁桃体和阑尾。
几个月后病情反复,查出病源在牙齿。当时年仅47岁的陈菊梅,毅然拔光了满口牙齿,戴上了假牙。
她说:“这下好了,没有后顾之忧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被称为“肝炎大国”,每年死于肝病的人数多达几十万。
陈菊梅下定决心要攻克这个难题。
经过多年研究,她研制出国内第一个抗肝纤维化药物,为肝病患者带来希望。
随后,她又主导研制出10多种国家级传染病治疗药。
最令人惊叹的是,她将肝炎死亡率从85%降低到38%。
这一成就让中国逐渐甩掉了“肝炎大国”的帽子。
陈菊梅1958年被分配到解放军302医院,从此开始了61年的军旅生涯。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传染病医院,也是全军唯一的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
2003年非典爆发时,78岁的陈菊梅挺身而出。她连续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主持编写防治手册,深入隔离病房指导工作。
2008年汶川地震,83岁高龄的陈菊梅再次请缨上前线。
领导担心她的身体,她却说:“我打了一辈子传染病战役,有经验!”
在灾区,当记者问及年龄时,陈菊梅的回答震撼人心:“83岁算什么,我还是一名战士,只要还有一点力气,我就要到第一线去”。
陈菊梅不仅医术精湛,医德更是高尚。
她培养的博士、硕士多达100多人,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成军教授就是她的学生。
尽管地位崇高,陈菊梅始终保持着朴素作风。
她有个铁打的规矩:绝不占公家一丝一毫便宜,坚决拒收“红包”与“礼品”。
更令人感动的是,她指导过许多学生的论文,却从未有一篇挂过自己的名字。
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在当今学术界实属罕见。
2015年,90岁高龄的陈菊梅才告别工作岗位。
中央军委特批她享受正军级文职特级待遇,专业技术一级,相当于战区上将待遇。
2021年11月5日,96岁的陈菊梅静静地走了。
按照她的遗愿,丧事从简,没有告别仪式,遗体捐赠给了首都医科大学。
正如她生前所说:“我活着,不愿意出名,能为病人服务就很快乐。
死了,更不希望为自己留名。我喜欢安安静静地做事”。
这位47岁拔光所有牙齿、78岁抗击非典、83岁奔赴汶川的女将军医,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人如菊淡,品如梅清”。
#烽火瞭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