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终于签了!中美关税战按下暂停键,但别急,这可不是真和解,一年后可能再掀波澜

发布日期:2025-11-22 20:41    点击次数:175

2025年10月,特朗普签署行政令,正式将针对中国的"芬太尼关税"从20%降至10%,并暂停24%的"对等关税"一年。 表面看,美国带头让步,中美贸易战似乎迎来转机。

但细看条款,这不过是"带倒计时的休战":24%的关税利剑高悬至2026年11月,特朗普更放话"若中国执行不及预期,随时翻脸"。 一场关税数字背后,是稀土反制、大豆采购、科技封锁的连环局,休战协议每一条都藏着博弈的刀光剑影。

特朗普的签字笔落下时,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关税高压舱暂时泄压。 根据白宫文件,美国将对华小额包裹关税从120%砍至54%,同时保留每件100美元的固定税费。而中国同步取消91%的反制关税,仅保留10%的基准税率。

这一调整让中美贸易成本退回2025年4月前的水平,但双方都刻意保留部分关税作为筹码。 例如,美国仍维持10%的"芬太尼关税",中国则对农产品、能源等领域留用10%-15%的反制措施。

市场的反应比政策更快。 协议公布后,美股道指单日暴涨2.4%,特斯拉等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企业股价反弹。 但华尔街的欢呼背后藏着谨慎:高盛报告指出,美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关键领域的关税壁垒并未松动,科技战的冰山仍在海面之下。

特朗普的"让步"实为国内压力下的妥协。此前美国对华累计税率一度飙至145%,导致本土汽车成本激增8000美元,北美周产量暴跌30%。 中西部农民因大豆滞销围攻白宫,通胀数据连续三个月突破警戒线。

但特朗普的退一步,同时埋进一步:他在声明中强调,将"持续监督中国履行承诺",若中方在稀土出口或芬太尼监管上"不符要求",24%的关税将立即重启。

中方的反制牌组始终紧扣美国软肋。 在谈判中,中国坚持对稀土加工技术实施出口管制,未向美方让步。 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握在中国手中,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产业高度依赖这些材料。

尽管美方宣称"一年内摆脱对中国稀土依赖",但行业报告显示,重建供应链至少需5年。 与此同时,中国在本季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既安抚了美国农业州,也为自身粮食安全加锁。

科技战的硝烟并未因关税休战散去。 协议中,美方暂缓"50%穿透性规则"(即对华为等中企子公司延长制裁),中方相应暂停稀土管制细则。

但美国对AI芯片、光刻机的封锁纹丝未动,英伟达特供中国的H20芯片仍受严格审批。 中方则加速推进国产AI芯片,推理芯片领域已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化。 这场休战实为双方争取技术攻坚的窗口期。

供应链战场悄然转移。 美国对缅甸、老挝等中国周边国家征收40%关税,意图切断"中国+1"产业转移路径。

中国则同步升级东盟自贸协定,前九个月贸易额达7850亿美元。 加拿大因美国加税转向与中国磋商大型贸易协议,新西兰也在关税压力下靠拢中国。 全球贸易网络正以中美为轴心,裂变为两套并行体系。

特朗普的反复无常成为协议最大变量。 5月日内瓦会谈后,他曾在社交媒体威胁"对中国加税100%",十天后又派财长贝森特递橄榄枝。

这种摇摆源于国内政治绞索:最高法院将于2026年1月裁定"对等关税"是否违宪,若特朗普败诉,其关税武器将大幅缩水。 而中期选举在即,他需用"对中国强硬"拉票,又不得不靠大豆订单安抚农民。

中方则以制度韧性应对波动。 在谈判中,中国代表坚持"任何协议必须对等",拒绝用市场换让步。当美方以芬太尼问题施压时,中方明确要求美国停止"无端国家安全指控"。

这种定力源于贸易战以来的经验:中国对"全球南方"市场出口占比升至42%,东南亚、金砖国家贸易额填补了美国缺口。 休战不是妥协,而是为产业升级争取时间。

协议的临时性体现在每个细节中。 例如,美方对造船业的301调查仅暂停一年,中方稀土管制亦然。 这种"定时炸弹"式设计,使双方企业在决策时仍保持谨慎。特斯拉搁置从中国进口Cybercab零部件的计划,苹果推迟将iPhone生产线迁回美国。 全球供应链在"停火期"仍不敢下注长线。

这场休战的本质是战术性停火。 美国用降低关税换中国购买大豆,中国用农产品订单保科技发展空间。 但当特朗普声称"美国两年内摆脱稀土依赖",中方推进稀土深加工技术时,博弈已转入耐力赛。 关税数字的浮动之下,是两国对全球规则主导权的生死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