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产“火龙”280A导弹亮剑!钻地打击威力惊人
你说现在打仗最怕啥?过去挖个防空洞就能躲过轰炸,如今这招还管用吗?
上个月网上刷到个视频,一枚黑色弹头扎进地底炸出漫天土石,画面定格的瞬间有人告诉我,这就是中国最新型"火龙"280A导弹的实战效果。
听说这导弹能直接钻到地下十米深炸碉堡,这事听起来够玄乎。
先说这导弹怎么个打法。
视频里清楚显示用三根发射管打出去,熟悉军事的观众立马就认出这是AR3远程火箭炮。
这玩意跟普通火箭炮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弹箭共架",左边塞两枚导弹,右边还能装常规火箭弹。
作战部队可以根据任务需要灵活搭配弹药,今天打跑道用精确制导导弹,明天洗阵地换上常规火箭弹,这种配置思路明显冲着实战需求去的。
重点在于导弹本身的性能,7米多长的弹体装载着480公斤战斗部,速度能达到五六倍音速。
这种量级的冲击力碰上钢筋混凝土工事,数据上写明能穿透35兆帕的混凝土,换算成老百姓能理解的,相当于十层楼高的混凝土碉堡直接贯穿。
打不准的导弹就是花架子,精确制导才是真本事。
这导弹采用了三种导航方式叠加,天上用北斗卫星修正弹道,中途惯性导航自主校偏,末端还有毫米波雷达或者红外热成像。
最绝的是厂家数据说不用末端制导都能打中直径60米的圆,配上末端制导能把误差缩到十米内。
这话听着像广告,但看看珠海航展公开的画面,地面目标被精确命中的场景确实有说服力。
要知道普通地堡的尺寸基本都在二十米范围,十米的误差意味着弹头基本能落在目标区。
有人说现在防空导弹越来越先进,这种传统弹道导弹还管用吗?研制团队早就留了后手。
弹道设计上玩了个"水漂弹"的技术,大气层内采用M型跳跃轨迹,末段垂直俯冲攻顶。
这种飞行模式让防空系统难以计算拦截点,末端以2倍音速砸下来的弹头,现有反导系统确实不好对付。
特别要提的是垂直下落的速度加成,据测算垂直入射速度比常规弹道高出30%,穿甲能力直接翻倍。
这导弹还有个看家本事叫多模引信,近炸、碰炸、延时三种模式自由切换。
对付普通目标用碰炸即时引爆,碰上加固工事改用延时引信钻进去再炸,遇到隐蔽设施还能空中爆炸制造破片杀伤。
这么设计显然是吃透了不同战场环境的作战需求。
之前流出的测试画面显示,延时起爆的弹头在穿透两层钢板后才发生爆炸,这种场景放在实战中就意味着地堡里的守军根本来不及反应。
解放军自己装备的叫BRE-10导弹,在191型远程火箭炮上做过齐射测试。
这种自用型号和外贸版最大的区别在弹头,双锥体设计比外贸版的单锥体气动性能更好。
从央视报道画面推测,改进后的弹头可能具备更强的滑翔机动能力。
虽然具体参数没有公开,但结合近年来解放军公开的高超音速武器进展,这款导弹的技术迭代路径已清晰可见。
国际上对这类武器其实早有需求。
看过战例分析就知道,中东战场上某国用苏制圆点导弹攻击地堡工事,需要连续命中两次才能奏效。
中国的"火龙"系列直接实现单发摧毁,这种战场效益对很多国家来说就是质变。
马来西亚防务展上首次亮相时,采购商最关心的就是性价比,毕竟相比动辄上千万美元的战术导弹,既能用火箭炮发射又有精确制导能力的"火龙"确实更有吸引力。
生产商北方工业公司提供的资料里明确写着,这款导弹可以打击水面移动目标。
这话听着像在暗示反舰能力,要知道美军的标准导弹拦截弹道目标的最低射高是80公里,而"火龙"的最大飞行高度控制在50公里,这意味着它很可能在反舰模式下采用掠海弹道。
虽然目前没有确切证据证实其反舰效能,但结合珠海航展上展示的"火箭军打航母"概念,这种近程反舰弹道导弹的战术价值不容小觑。
说一千道一万,军事技术的进步最终体现在国家安全上。
当我们的导弹能轻易穿透十米混凝土,当我们的火箭炮能兼容弹道导弹,当我们的北斗卫星导航不再受制于人,这样的国防实力才是真正的和平保障。
从当年的万国牌到现在的自主创新,中国军工走过的这条路,每个螺丝钉都刻着四个字:自立自强。
那些整天吹嘘钻地弹的国家该醒醒了,这次轮到我们展示什么叫"东风快递"的现实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