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原定于8月1日举行的美印高级别贸易会谈,最终悄无声息地流产了。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和印度商务部长戈亚尔,这两位关键人物,谁也没有出现在谈判桌前。就在会议取消的前一天,华盛顿宣布对印度商品追加25%的关税,这让部分商品面临的总税率达到了惊人的50%。
这不只是谈判破裂,更像是一种摊牌。面对来自所谓盟友的极限施压,新德里的反应迅速而明确,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东方。一系列与中国的密集互动,正揭示出印度在地缘政治棋盘上,正在进行一场艰难但务实的选择。
掰手腕掰到了自家命根子
美印关系的急转直下,远不止是贸易逆差的数字游戏。特朗普政府盯着印度今年近460亿美元的对美贸易顺差,但这背后是两个国家发展战略的迎头相撞。特朗普高喊“美国制造”,莫迪则力推“印度制造”,双方都希望制造业回流,矛盾几乎是结构性的。
特朗普甚至直接点名苹果公司,要求其不要在印度生产iPhone再卖回美国。关税大棒更是毫不留情,印度输美的钢铁、汽车和化工品早已被加征25%关税,甚至连摩托车都被课以100%的重税,同时却反过来要求印度对美国摩托车只征收2.4%的关税。
这种施压直接冲击了印度的经济命脉。塔塔集团等大型企业订单锐减,国内失业率飙升至12%。今年前六个月,印度对美出口暴跌18%,单是纺织业就损失了20亿美元的订单。
压垮谈判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美国对印度农业市场的觊觎。华盛顿希望印度全面开放农产品、乳制品和家禽市场。但这触碰了莫迪政府的执政根基。印度约42%的人口依赖农业为生,一旦放开市场,本土农民的生计将受到毁灭性打击。有印度智库测算,此举造成的损失,相当于36个中型军事基地的年度预算。莫迪很清楚,丢掉农民的支持,就等于政治自杀。
急转弯奔向“维生素M”
在华盛顿碰壁后,新德里迅速启动了东方引擎。7月中旬,印度外长苏杰生访问中国天津,公开表示“中印是发展伙伴”,并明确支持中国主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外交姿态的转变,立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苏杰生回国仅三天,印度粮油贸易商就与中国签署了一份15万吨大豆油的采购订单。这是印度五年来首次向中国进行大宗农产品采购。这笔交易不仅因为中国大豆油每吨比南美供应商便宜15至20美元,为印度节省了300万美元,更关键的是运输时间从六周缩短到了两到三周。
这批大豆油在印度政府内部被称为“维生素M战略”。它不仅能缓解因美国制裁造成的贸易逆差,更直接解决了印度边境部队的后勤难题。这15万吨大豆油足以供应新德里所有军队食堂炸半年咖喱角,也让驻扎在零下30度锡亚琴冰川的士兵,不必再像2023年对峙时那样,因植物油短缺只能啃冷冻薯条。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批货轮的保险由中国海军第45批亚丁湾护航编队提供。这笔费用,此前印度每年需要向美国海事保险公司支付相当于两架米格-29战机的保费。
国产化的梦想与现实的骨感
美国的靠不住,让莫迪再次将目光聚焦于国内。他反复强调,印度必须制造出品质高、价格低的商品,尤其是要有自己的国产战斗机。然而,“印度制造”的口号喊得响亮,现实却异常骨感。
以“光辉”(Tejas)战斗机为例,这款耗时30年研发的国产战机,其国产化率至今只有约60%。最核心的发动机来自美国,弹射座椅来自英国。就连被寄予厚望、计划在今年量产的第五代战斗机AMCA,也面临着严重的技术储备不足。
这种尴尬的依赖不仅限于西方。印度的供应链深度嵌入中国,这才是更让新德里难以启齿的真相。在2023至2024财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电子元件高达180亿美元,占同类进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印度引以为傲的制药业,80%的活性成分依赖中国进口。
就连军工领域也无法幸免。那架号称“国产”的“光辉”战机,其90%的芯片来自深圳;而“布拉莫斯”导弹里的关键部件陀螺仪,则产自西安。这种深度的经济捆绑,让任何形式的“脱钩”都显得不切实际。
结语
随着中国外长王毅可能于8月18日到访新德里的消息传出,中印关系似乎正从过去的冰点走向新的合作轨道。这次访问被视为莫迪月底前往中国参加上合组织峰会的重要铺垫。
莫迪政府当下的转向,是面对外部重压下的一种务实选择。它既是抵消美国关税影响的应急之举,也是增加对美博弈筹码的策略。这完全符合印度长期以来奉行的“多向结盟”外交传统。
然而,这种调整并非没有阻力。就在采购中国大豆油的同时,印度商务部对中国光伏板铝框架启动了反倾销调查。军方的强硬派也依然将中国视为最大威胁。印度正行走在一条微妙的钢丝上,试图在中美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但这次与美国的决裂,让新德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真正的国家实力,终究只能源于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