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清史舞台上的“刺头”,如何收复台湾又安全退休?
一个曾被皇帝“拉黑”到永不录用的官员,竟然在历史关键时刻被再次提拔,独扛大任,最后不仅功劳赫赫,还能全身而退。这不是宫廷版“人生逆转剧”,而是真实发生在三百多年前清朝的故事。你会不会好奇:是什么让一位曾被踩到尘埃的“异才”姚启圣,能担纲收复台湾的大事?而他的结局,又藏了哪些皇权游戏?这背后的权谋到底有多烧脑?
“用还是不用?”这是清朝康熙皇帝在收复台湾问题上面对的最大争议。郑成功后代政权盘踞海岛,大清苦于难解,内斗刚平息,外患接踵而至。偏偏这时,皇帝需要一位不怕死、不怕得罪人的狠角色——可这人不是旁人,正是曾被朝廷贬低到七品以下的姚启圣。有人说他“叛逆、不孝、不听话”,有人却觉得:现在不是拼关系或论资排辈的时候,“异才”才是真正的香饽饽。康熙会如何选择?这一场人事博弈,甩开了太多人情世故,只剩下“实用主义”和一线生机。
姚启圣的履历,说起来比时下某些“逆袭男主”还抓人。他出身于明末清初,“高考”进入官场不久,凭着治理和改革本领,火速官升福建巡抚。如果换作今天,这是顶流省长了。可他偏偏不循规蹈矩:海禁严,他私自开放;税收死板,他直接重新分配。这在清朝就是赤裸裸的挑战权威。结果顺治皇帝毫不客气,一路贬官、最终“永不入用”。这番经历,让他成了官场里的“刺猬”,但也让后来的许多官员和老百姓议论:“这人是有点真才实学的,就是太敢了。”外头围观群众甚至聊开了天:“到处都是做顺民,偶尔来个这号的人,起码能让天朝的官场多点活力。”
风波看似平息。顺治帝一纸圣旨把姚启圣“扫地出门”,朝堂上一时无人敢多说。大家都以为,这样的“异类”从此会在历史边角熬到老。可表面的平静下,东南沿海的风潮越卷越大。台湾郑氏政权不断扩张,清廷南疆岌岌可危。而顺治的主战大臣们,有的主张强攻,有的坚持和谈,争吵不休。当时四乡老百姓的抱怨直接传到北京:“打也不打,和也不和,钱粮耗得我们焦头烂额!”再加上“曾经逆臣”姚启圣的名字被频繁提及一些军机奏折中,一些朝臣还鼓噪:“这种人要用不是自掘坟墓吗?”反对声又起,朝野都在看皇帝脸色。这种微妙的气氛,就像暴风雨前的小片乌云,谁都知道迟早会有变数,却没人能预测风向。
局势突然大反转,带点戏剧色彩。直到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成了历朝最难啃的硬骨头时,谁也没想到——一向喜欢直言的周培公临终上书,居然拼死力荐姚启圣出山!康熙这才不得不拾起这位“叛逆老臣”,心里七上八下又抱有最后一丝希望。于是“文武配对”闪亮出场:姚启圣被任命福建总督,施琅专管水军,两人被视为“拆弹专家”。姚启圣直接断绝台湾与大陆的商路,把经济绳子一收,郑氏家族顿时人心大乱。施琅则死磕训练水师,硬是用“拖字诀”磨到对方水军士气溃散。历史一页剧烈翻动——施琅带队一举攻破澎湖,郑经最终投降,“台湾回归”大功告成。而这场战役堪称“反转中的反转”,康熙不仅解决了南疆大患,也让老臣姚启圣正名了一把。
胜利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甚至看起来一切稳定下来时,下一个危机已经潜伏其中。朝堂对功臣赏赐、分权争论不休,一部分文臣认定:胜利是施琅的军功,姚启圣的政治手腕不该论首。而更棘手的是,康熙皇帝心眼越来越多,他开始担心——功高震主,后患无穷。姚启圣自己也明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更难。”甚至老友提醒他:“你得小心,朝廷赏你行宫、赐你藏书,外表看是好事,实际上是变相软禁。”现实如同一局官场围棋,不见刀光剑影,却处处危险。两派观点针锋相对:一方指责康熙过于猜忌,一方则认为防微杜渐才是明君之道,分歧越来越深,姚启圣夹在中间,选择了淡然退隐。
讲真,如果换作今天,姚启圣这样的人在单位一定是那个不怕和领导叫板的“头号员工”,但现实告诉我们,“太敢”也是一种负担。本来嘛,康熙用他收复台湾,是赌一把“非典型英雄”的力量。可胜利后就像用完快递箱一样,马上担心“安全隐患”,赶紧封存。朝廷一边给老人家发安慰奖,一边牢牢圈在行宫里,真是“又怕马儿跑,又舍不得吃草”。你说康熙皇帝高明吧,其实也是怕出纰漏;说姚启圣聪明吧,其实是知道什么时候该下场。整段历史左手给糖果,右手藏板砖,明里夸人“胸怀广阔”,暗里防着老江湖再掀风浪。夸起来还得这样说:“康熙用人不拘一格,姚启圣善解人意,两下里的戏码才最有趣。”可仔细一算,最后还是皇帝赢,异才只能做配。
看姚启圣的命运,大家觉得皇帝到底是“惜才”还是“防才”?你会认为特殊时代需要“另类人才”吗?还是觉得“出头的椽子先烂”?有人说功劳大就该享受自由,有人却担心“个性太强会乱政”。站在反对立场,不禁要问:那些朝堂上不听话的“刺头”,是不是注定只能帮忙解决危机,却永远没有自己想要的归宿?大家怎么看待皇帝“用完即弃”的操作?你是支持“能人就该有多点空间”,还是站在“制度安全第一”的立场?欢迎来聊聊,你怎么评价姚启圣这种“没头没尾”的功臣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