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贺子珍重返北京 与毛主席留最后一张合影

发布日期:2025-10-10 11:38    点击次数:150

1979年,贺子珍再次回到北京,和毛主席拍下了他们最后的一张合影。

要说毛主席的四段婚姻中最让人感到遗憾的,无疑是与贺子珍在一起的那九年。从1928年到1937年,贺子珍陪伴毛主席度过了人生的低谷期。晚年时,毛主席曾评价贺子珍说:“她是对我最好的女人。”

贺子珍为毛主席生了五个孩子,再加上长征时受的伤,她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红军到了延安之后,她已经无法承担高强度的工作了。

为了找回昔日的意气风发,贺子珍决定去上海治疗旧伤。1937年,她离开了延安,计划从西安坐飞机去上海。

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淞沪会战的爆发让贺子珍被困在了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1938年,为了治病,贺子珍去了苏联,没想到这一去却让她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他们再次见面已经是22年后的事情了,而最后一次像合影那样的相聚则是在1979年。

一、“女强人”是怎样养成的呢?

贺子珍决定离开延安的原因有很多。她出生在江西永新,父亲贺焕文在当地有些名气,是个乡绅,文化水平也比较高。

虽然贺焕文出生在晚清那个封建的社会,但他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家长。即使贺子珍是女孩,贺焕文依然非常重视她的教育,甚至还会给她灌输一些带有女权主义观念的东西。

贺子珍小时候,爸爸常给她讲花木兰的故事,让她从小就相信女孩子也能顶天立地。

在哥哥贺敏学的带领下,贺子珍也开始投身革命,并于1925年加入了共青团。到了1926年9月,贺敏学跟随北伐军回到永新,成功击败了孙传芳的部队。与此同时,贺子珍也参与了群众的庆祝活动,欢迎北伐军进城。

看见哥哥身穿军装的帅气样子,贺子珍好像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回到家后,她拿起剪刀,把一头乌黑的头发剪掉,加入了永新农民自卫队。

那时候,贺敏学担任自卫队的副指挥,贺子珍对哥哥腰间的手枪非常感兴趣,一直央求贺敏学教她射击。

贺子珍的脑子特别聪明,在贺敏学的教导下,不仅枪法非常准,连枪支的结构都了如指掌。当时农民自卫队的装备很少,但不到二十岁的贺子珍却经常腰间挎着两把手枪,这可以看出她的战斗力有多强。

大革命失败后,贺子珍加入了永新暴动。国民党第824团的团长祝容枝带着队伍向起义军发起了反攻。贺子珍手握双枪,每发必中,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战友们亲切地称她为“双枪女将”。

因为双方力量相差太大,起义队伍只好去井冈山找袁文才和王佐帮忙。王佐听说了贺子珍的勇敢故事后,非常佩服,立刻把自己的手枪送给她作为见面礼。

贺子珍在井冈山时期聪明能干,大家都把她当成是男的,每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总会想起“贺大姐”。贺子珍这种坚强自立的性格深深吸引了后来来到井冈山的毛主席,两人在袁文才的介绍下结为夫妻。

从贺子珍年轻时候的事情可以看出,她绝对不是旧社会那种忍气吞声的女子。她从小就有一股倔强劲儿,这让她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不过,这样的性格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让贺子珍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女战士,却可能妨碍她在婚姻生活中走得更远。

红军来到延安后,贺子珍不愿意继续做毛主席的秘书,她一直希望独立地开展工作。然而,毛主席考虑到她在长征中受过重伤,出于对她的关心,所以让她从事相对轻松的秘书工作。

贺子珍并没有领会毛主席的好意,反而感到被轻视了。作为一位坚定的女权主义者,贺子珍怎么可能接受这样的“不公平”呢?

贺子珍的身体越来越差,扛不住太重的活儿了,但她不愿面对这个事实。越是想证明自己,越是觉得力不从心,心里难受。因此,她决定一定要治好自己的老毛病。

除了治病,去苏联深造也是她心中的目标。贺子珍出生在书香门第,小时候读书非常出色,但后来投身革命,没能继续学习,到了延安时,她的文化水平已经跟不上更高职位的要求了。

延安成为革命根据地后,很多热爱国家的知识分子来到这里。相比之下,贺子珍的教育背景显得不足,她对革命者必修的马列主义理论理解不深。

贺子珍个性坚强,怎么甘愿落在别人后面,她主动报名去了“抗大”深造。可是因为健康问题,学习计划被迫中断。系统地研究马列哲学始终是她的一个梦想。

除了接受治疗和提高文化水平之外,贺子珍执意前往苏联的主要原因是她与毛主席的感情出现了裂痕。

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已经在党内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角色,这意味着他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作为中国革命的领路人,他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公务,自然也就减少了与贺子珍相处的时间。

两人之间本来就有不少误会,再加上很少交流,贺子珍常因一些琐碎的事情和毛主席争执。因此,她决定离开延安,多年后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加入革命队伍。

贺子珍和毛主席的性格有点相似,都深沉刚毅,坚定执着。大家都明白两人性格互补,婚姻才能长久。贺子珍和毛主席这种性格,或许更适合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

在中央苏区的时候,贺子珍和毛主席有过一次争论。毛主席事后笑着说:“我们两个人,一个是铁,一个是钢,谁都不让谁,钢铁相撞会发出叮当声。”

二、婚姻的结束

1937年,贺子珍不顾毛主席的劝阻,坚持要去上海取出自己体内的弹片。她和毛主席因为一些误会,前几天刚吵了一架。临走前,她主动向毛主席提出了离婚。

毛主席的警卫员拼命劝说贺子珍不要意气用事,但她当时气得火冒三丈,哪听进他们的话。贺子珍随手拿起一张纸,用钢笔写下“从此诀别”四个大字,钢笔几乎快要把纸划破了。

因为毛主席那时正忙于洛川会议,没能及时劝说贺子珍。事后,毛主席对此事深感遗憾,他说:“子珍坚持离开,我应该承担一半的责任。”

毛主席看到贺子珍留下的信后,仍然没有放弃。得知贺子珍已经到了西安,毛主席亲自打电话给在西安工作的林伯渠,让他劝贺子珍回到延安。

后来发生了淞沪会战,贺子珍无法前往上海,便打算去苏联。那时去苏联要经过兰州、迪化等地,毛主席会在每个地方联系当地的干部,请他们帮忙劝说贺子珍改变主意。

钱希均、谢觉哉、王定国、陈正人、彭儒等几位人士轮番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贺子珍下定决心要离开。

谢觉哉在党内资历很老,大家常称他为“延安五老”。他特地去贺子珍住的地方劝说道:“你和润之已经做了近十年的夫妻,有什么疙瘩解不开呢?夫妻间偶尔拌拌嘴是常有的事,好好聊聊不就解决了。”

贺子珍对待谢觉哉非常尊敬,但一说到“回延安”,她的态度就变得非常坚定,只说了两个字“不去”。谢觉哉后来回想这件事时,感到非常后悔,他说:“要是知道后来会变成这样,说什么也不让她走。”

钱希均是贺子珍的好朋友,从女人的角度来说:“延安的女青年那么多,她们都找长征时期的干部,你不怕走了之后,有人去找他吗?”

贺子珍说:“他爱我,我走到天涯海角他也爱我。他要不爱我,我天天在他身边,他也不爱。”由此可见,贺子珍还没有意识到异地恋的难度。

在贺子珍准备前往苏联之前,毛主席也一直在尽力挽留。那段时间正值寒冬,每次有干部去西安,毛主席都会请他们帮忙带去一条棉被,并嘱咐说:“请把这个棉被交给子珍,别让她受冻。”

为了重新赢得贺子珍的心,毛主席给她写了大量的信件,可惜这些信都没有得到回应,贺子珍似乎完全没有在意。

贺子珍经过迪化,来到了红色圣地莫斯科。冷静下来后,她逐渐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冲动行为,于是主动给毛主席寄去了她在苏联的生活照片,希望能挽回这段感情。

收到毛主席的回信后,她感到非常失望。毛主席在信里说:“子珍同志,你的照片我已经收到。我这里一切都好,不用挂念。以后我们就一起工作了。”

贺子珍万万没想到,那次延安的分别,竟成了她婚姻的终点。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她觉得自己被世界遗忘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贺子珍仍然对自己的那个决定感到遗憾。虽然婚姻已经结束了,但她始终忘不了和毛主席在一起的日子。因为她的特殊身份,一直没有机会去北京见毛主席。

三、最终的集体留念

1947年回到国内后,贺子珍和李敏一直住在哈尔滨。新中国成立前夕,她们兴奋地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然而,火车行驶到天津时,康生派人把她们拦了下来。贺子珍只好继续向南,去了上海找哥哥贺敏学。

来上海后,贺子珍主动找上海市长陈毅说:“想为组织做点事。”经过华东局同意,她成了杭州市妇联主任,从此开始了新生活。

虽然贺子珍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她心里一直挂念着毛主席。好在每次放假,女儿李敏都会来看望她。李敏经常帮毛主席和贺子珍传话,毛主席也很关心贺子珍的生活,经常让李敏给她带些稿费过来。

两人虽然有书信来往,但因为局势紧张,始终没能见面。贺子珍一直把这个愿望藏在心底,每当想念毛主席时,她都会拿出以前的照片,仔细端详。

后来,贺子珍因为身体不太好,就搬到了南昌居住。1959年,庐山会议召开,毛主席和贺子珍时隔22年再次见面,两人聊了整整两个小时。不过,他们具体聊了些什么,到现在也没人知道。

但可以看出,贺子珍离开别墅时表情严肃,心情很复杂,这也成了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1976年9月9日,贺子珍从收音机里听到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她伤心极了,病情也因此变得更严重。她特别希望能去北京参加毛主席的追悼会,可惜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1979年,贺子珍成为全国政协委员。随后,她表达了最后一个心愿:前往毛主席纪念堂,缅怀毛主席。

一天九月里,邓小平亲自点头同意。贺子珍在女儿李敏和孔令华的陪伴下,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进去前,有人提醒她们要保持安静,不要发出声音,要庄重严肃。

当贺子珍看到毛主席的遗体时,她全程用帕子遮着脸,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那一刻,她仿佛又回到了井冈山时期,那时她刚认识毛主席。

临别之际,三个人在毛主席的汉白玉雕像前拍了一张合影,这成了贺子珍与毛主席最后一次的留影。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在上海因病去世。邓小平表示,要把贺子珍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一个房间,所有中央领导都要送上花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房间里还安放着朱德、彭德怀、董必武、陈毅、陈赓、廖承志等多位重要人物的骨灰。邓小平特意将贺子珍安放在这里,足以看出他对贺子珍的重视。

25日,贺子珍的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举行。她的遗体覆盖着鲜艳的党旗,人们望着她安详的面容,心中敬仰的是她光辉的革命历程,而不是那段与毛主席的爱情故事,因为在她辉煌的革命生涯面前,这段往事显得微不足道。

当天下午,贺子珍的骨灰由专机送到了北京。李敏亲手将母亲的骨灰盒安放在一间屋子里,她将永远受到子孙们的尊敬。

总结一下

贺子珍把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革命,陪伴毛主席度过了许多困难的日子。革命成功后,她独自面对了孤独和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