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孟买,潮湿的海风裹着人群的喧闹。蒂姆·库克亲自剪彩的苹果直营店里,玻璃幕墙映出一张张期待的脸,有年轻工程师、有来拍照的游客,也有财团代表在远处观察。这一幕被全球媒体反复播放,仿佛给印度按下了“成为世界工厂备胎”的键。可走出门,拥堵的路口、滞后的仓储、零散的配套,又像提醒人们:一座店开了,产业链并没随之降临。
光鲜的总量与朴素的人均
202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印度GDP将达4.19万亿美元,有望一举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这是响亮的数字,不少人据此判断“印度正开进中国的车道”。但数字另一面更要看——人均。IMF的同一套测算指出,2025年印度人均GDP约2800美元,全球排名大致在第140位,在金砖国家中垫底。
人口层面,印度早已突破14亿,与中国相近。庞大基数意味着总量上扬并不稀奇,真正考验的是分布与结构。2023年的数据显示,最富的1%掌握超过全国40%的财富,而95%的人群年人均收入仅约1130美元。金字塔顶的笑声掩不住底层的沉默,增速再亮,也可能只在统计表上发光。
增长的速度与落地的阻力
如果只看增速,印度过去几年表现确实动人:2021–22财年增长8.7%,2022–23年7.2%,2023–24财年更以8.2%超越原本7.3%的预估。然而许多城市里的工人会说,订单多了,工资不见得涨;岗位换得快,技能却难升级。原因不少,最核心是产业结构与治理效率仍有短板。
印度经济长期由服务业扛旗,高附加值制造业弱,能容纳大批普通劳动者的中端制造岗位有限。外包客服、基础编码、低技术服务能够带来就业,但难以支撑全面的产业跃升。更要紧的是,电信、支付、零售、基建等关键行业由少数财团把持,市场看似活跃,实则通行费高、进入门槛硬,民间创业空间受限,消费能力也难拓展。监管不够有力、行政效率偏慢,增长的水量在管道里流失,难以成为“人人可感”的福利。
供应链的地理学
有人问,既然苹果开了店,产业链为何迟迟不搬?答案在空间。全球港口绩效指数中,印度仅有三座港口进入前五十;而印度90%的进出口依赖海运。港口吞吐、航线密度、海关作业效率,以及与内陆公路、铁路的联动能力,决定着制造业能否高频率、低成本地运转。中国用二十多年铺出的是全国一体化的基础网络——港口群、干线铁路、工业园区、供应商集群彼此咬合——这不是靠一纸招商或一两年政策就能复制的。
苹果在印度的故事更像是“组装落地、核心仍在外”。2022–2023财年,苹果在印度营收达4932.1亿卢比,约合60亿美元,是2013财年的16倍;媒体估算其当地销量预计突破950万部,市场营收规模接近100亿美元,大致相当于中国市场的六分之一。这是一种可观的“量”,但关键零部件、精密制造、上下游协同仍主要依赖中国与其他成熟节点。说明书在手,工坊、工具、熟练工与配套体系才是决定性的。
资本的算盘与角色定位
美国与西方资本对印度的热情,不完全因为它已经强,而是因为它“可进入、可配置”。中国这边强调自主技术、内循环与数字主权,外部话语权渗透有限;印度的模式相对松散,监管弹性大,民间活力强,资本更易找到空间与伙伴。对跨国公司而言,印度是“可控市场”,不一定是“可迁移的技术生态”。订单能走,技术不随;量可分担,质难外放。这使得印度在全球产业图上常常扮演“第二供应地”的角色——重要,且有成长,但距离“主阵地”仍有路。
人口红利的必要条件
人口的优势无疑存在。印度有约65%的人口在35岁以下,中位年龄约28岁,比中国年轻整整十年。这是“红利”的名片,但真正变红利要靠教育与岗位。技能训练、职业教育、工厂内学习曲线、产业内晋升通道,缺一不可。否则,年轻只是统计意义上的“潜力”,在现实中可能转化为求职的焦虑。古书言“器大者声必闳”,人口是器,声要靠制度与产业发声。
岛状繁荣与全国平衡
印度地图上,班加罗尔格外耀眼。作为“印度硅谷”,这座城市在2022年的人均收入达到约54万卢比(约合4.5万元人民币),而全国平均只有约15万卢比,差距超过三倍。这种局部腾飞、全国不齐的“岛状经济”与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全域工业化”路径截然不同。中国走的是“国家主导+基础设施先行+产业配套齐发”,从内陆到海港,产能与物流一体推进;印度更偏“市场驱动+资本下注+制度较松”,能飞的地方先飞,飞不动的区域就原地等待。做法各有逻辑,但当目标是构建完整制造链,空间不均衡会成为硬约束。
“2030节点”的附加条件
标准普尔曾给出振奋人心的预测:若印度能够维持年均6.7%的增长,至2030–31财年将超越德国与日本,坐上全球第三的位置。话虽好听,但后面跟着一串必须完成的前提:结构改革、基础设施升级、教育提升、行政效率改造以及地缘配合。这其中每一项都是漫长工程,少则五年,多则十年。从经验这更像是资本给出的阶段性KPI——有方向,有目标,更有一堆难啃的硬骨头。
“像中国吗”的比较与提醒
当外界把“下一个中国”的标签按在印度身上,讨论往往从数据开始,最终落在路径差异。中国的产业链像一张密织的网,既有龙头企业,也有铺满各工序的中小配套,港口、铁路、金融、税务与数字化平台协同运转。印度目前更像一串珍珠,中间缺了几段强韧的线。要把珍珠串成项链,需要强基建、厚教育、稳规则与长期政策承诺,这些都不是一年之内能完成的。
中国是否该紧张?更像是该“正视”。正视印度的成长潜力与市场规模,也正视它与中国路径的不同。苹果在印度风生水起,但当它需要大量核心零部件与高精度工艺,仍要回望长久积累的中国供应生态;当它要追求全球化的交付效率,港口、海关、干线运输的短板就会冒头。这不是谁输谁赢的简单对比,而是全球产业分工的现实分轨。
制度与民生的底层逻辑
再多的投资也需要公共治理来托举。行政效率决定企业到厂的时间成本,监管质量影响市场的公平预期,民生保障让增长变成可持续的消费。服务业难以独自承担一个超大经济体的攀升任务,中端制造与基础设施才是承重梁。对印度而言,减轻垄断的拉扯、增强竞争的活力、提升教育的厚度、修补物流的链条,是让增速“落地”的必要环节。
回到那家苹果店的玻璃幕墙,倒影里的印度既年轻又躁动,既雄心勃勃又现实艰难。有人说十年之内它将成为第三,前路布满条件;也有人说它永远是备胎,这同样失之武断。更稳妥的看法或许是:它会继续增长,市场会继续扩大,某些城市会持续走在前面,但“复制中国”的能力,需要再造一整套产业与制度的肌理。
热烈的数字是礼花,稳健的链条才是桥梁。桥修得牢不牢,决定了车能不能真正开上去。这件事,不由掌声决定,只由时间与工程量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