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克什米尔上空一场空战悄然改写规则:巴基斯坦空军未发一弹进入印度领空,却在180公里外接连击落6架印度战机,其中包括3架法国“阵风”。战后残骸显示,终结者是PL-15E空空导弹。不到五个月后,印尼宣布采购42架歼-10CE,单价高达2.14亿美元——比“阵风”还贵。这不是冲动消费,而是一次精准的战略算账。
印尼将成为全球首个同时装备“阵风”和歼-10的国家。它不缺钱,缺的是不受制于人的空中战力。其现役F-16平均机龄超30年,升级依赖美国技术支持,随时可能被远程锁定;俄制苏-27/30因俄乌战争难以获得备件。而西方军售常附带政治条件,法国“阵风”虽先进,但配套导弹射程仅100公里左右,作战体系封闭。相比之下,歼-10CE带来的不仅是新平台,更是一整套可独立运行的远程打击能力。
PL-15E是这套能力的核心。其外贸型号最大射程超145公里,实战中依托预警机引导,在180公里外完成击杀。它采用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飞行中段可二次点火,能量管理远胜美国AIM-120D。制导上,惯导+北斗+数据链中继+主动雷达四重保障,即便敌方开启强干扰,末端仍能自主锁定。埃及空军2024年试射曾打出192公里命中纪录,而印巴空战证明,这套系统能在复杂对抗环境下实现“发射即命中”。
有人质疑中国出口版本性能缩水。的确,歼-10CE的火控软件与源代码不外泄,但这与美国对F-16的管控逻辑一致。真正出口的是完整作战链条:导弹、战机、预警机信息融合、飞行员培训与维护体系。印尼买的不是一架飞机,而是一个能在南海复杂电磁环境中独立作战的空防支点。当“阵风”还在依赖地面雷达引导时,歼-10CE已能通过数据链静默接收目标信息,实现“雷达不开,导弹先发”。
这单90亿美元的军购,标志着东南亚首次大规模引进中国高端战斗机。背后逻辑清晰:发展中国家不再满足于购买武器平台,而是寻求可自主掌控的作战体系。PL-15E的实战验证,让歼-10CE从“性价比选择”跃升为“战力代差选择”。未来空战,决定胜负的不再是单一机型,而是导弹与体系的协同深度。
武器交易的本质,是安全自主权的再分配。印尼的选择,不是站队,而是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