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25年10月22日,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国债总额已经正式冲破了38万亿美元的大关。
从37万亿飙升到38万亿,没用多久,就两个月左右的工夫,换句话说,美国政府每天大概花掉160亿美元,好像每天都在“刷卡”,每一秒钟新增债务差不多是7万美元。
这个数字的背后,体现出美元霸权表面挺稳,可实际上暗藏着汹涌的暗流。
国际清算银行一公布,美元在全球交易中的比重已经飙到89.2%,远远甩开欧元的28.9%和人民币的8.5%,这摆明了美元的主导地位依旧稳如泰山。
同时,美债的快速膨胀也在不断削弱美元体系的信任基础。
这种看似矛盾的并存,恰好揭示了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复杂本质。
美元的霸主位置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非常坚实的实际支撑。
国际清算银行最新数据显示,在全球外汇买卖中,美元的份额高达89.2%,这个百分比不仅没有减少,反倒还在不断上涨。
相比之下,欧元的比重是28.9%,而人民币虽然有所增加,可总体比例还是只有8.5%。
这巨大的差距背后啊,主要是因为美元拥有不可替代的流动性优势,再加上它在全球范围内最庞大的金融基础设施网络做支撑。
从贸易结算到储备货币,美元作为“通用货币”的特性已经深入到全球经济的各个角落。
根据IMF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已经降到57.74%,比十年前的68%明显减弱,但这个数字依然远远领先于其他单一货币。
在大宗商品方面,像石油、天然气这样的主要资源,价格定的和结算都离不开美元体系。这种情况让很多国家短期内很难摆脱对美元的依赖,也充分体现出美元在这块市场上的霸主地位。
支撑这个体系的,正是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美元的高度流通性。
当投资者在全世界范围内布局资产时,美元资产通常被看作是“稳妥之选”,这份信任经过了几十年的累积,形成了深厚的路径依赖。
即便美国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美元作为交易媒介和价值衡量标准的作用依然没有遭到根本性的冲击,这也彰显了“美元最辉煌时期”的主要特点。
和美元看上去挺强势的表象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美国债务体系严重失控的情况,以及隐藏的潜在危险。
从时间线上观察,美国国债的增长轨迹早已偏离了正常的路径。
到2024年年初,美国国债已经达到34万亿,到了年中就冲破了35万亿,也快到年底的时候逼近36万亿。到了2025年8月份,国债攀升到37万亿,十月份又突破了38万亿。
除了疫情期间特殊救助的阶段之外,这样的增长速度在美国历史上从没见过。
更需要注意的是债务的“滚雪球”般的扩散效应。
据美国联合经济委员会估算,去年光是国债利息就快达到1.1万亿美元,差不多已经超过了国防开支的一半。
到2024年,利息支出预计会攀升到1.2万亿美元,接下来十年的总利息花费可能达到14万亿美元,简直能建三个硅谷,或者支持十次登月任务。
这种“靠借债还借债”的方式,已经变成了个恶性循环:债越多,付利息就越高,财政出现赤字也越严重,就得再发行更多的国债,结果债务规模也就不断扩大。
美债的持有格局变动,其实更明显揭示了整个体系的脆弱点。
美债的持有方式一调整,倒是更直观地揭示了整个体系的软肋。
美联储在2025年10月15日发布的一份由Daniel Barth和Daniel Beltran共同撰写的研究报告,曝露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
到了2024年年底,美国国债最大海外持有人,不是中国也不是日本,而是总人口只有6万的开曼群岛,持有量竟然达到1.85万亿美元。
这个数字,比美国财政部之前公布的4230亿美元官方数字要高得多,差异主要源自那些没有算进正式统计里的基差交易相关资产。说白了,这事情的本质就是一场金融上的幻觉。
许多对冲基金偏爱在开曼群岛注册,然后采用“做空美债期货,再买入现货债券”和抵押融资的基差交易方式反复套利,结果就是让美债变成了金融市场里的一个炒作对象。
耶鲁大学的经济学专家提到,美债现在正陷入“影子流动性陷阱”,看起来市场资金挺充裕,但实际上流动性完全靠借新还旧来撑持。
要是一遇到市场震荡,引发对冲基金爆仓,那些藏起来的债券可能会一下子被集中抛出,后果搞不好比2008年金融危机还要糟糕得多。
同时,美债疯狂增加,也不断动摇着全球对美元体系的信心根基。
标普、惠誉、穆迪这些主流的信用评级机构,一个接一个地把美国的信用等级往下调。
它们直接指出,美国“财政治理失控”,彰显出财政管理的乱象以及治理能力的欠缺。
这种信任的动摇,就直接反映在全球央行调整资产结构的动作上。
自2020年起,全世界的央行不断减少持有美国国债,同时大量增加黄金储备,到了2025年上半年,黄金持有量正式超过了美债,这是30年来的首次。
黄金价格一路飙升,几个月内就接连突破了3000美元和4000美元两个关口,这明显是一种直观的信号。这个走势也充分说明,全球资本对美元的信用问题已经引发了不少担忧。
这会儿,美元和美债收益率的老搭档关系却传来了新变化,从前美债利率一涨,美元指数就跟着升,现在却出现了反效果。
到了2025年美国解放日之后,这种关系彻底翻转,结果让美元指数在过去50多年里遭遇了最惨烈的上半年跌幅,结束了连续10年的上涨趋势。
各国也在加快推行去美元化的步伐。像中国和巴西、俄罗斯等国搭建的本币结算体系,虽然在某些场合能够降低美元的使用频率,但因为贸易不平衡的原因,仍旧难以动摇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核心地位。
一旦俄罗斯对印度持续获得贸易顺差,手里就会积攒不少印度卢比,但这些卢比要想变成真正的购买力却挺难实现,最终还得依靠第三方的储备货币来平衡贸易上的差距。
再说了,黄金稳定币什么的替代方案,受限于黄金每年产量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全球33万亿美元的贸易结算需求,基本上只能算作国际货币体系里的补充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美债的主要持有国正在不断加大减持的力度。
到2025年7月,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降到7307亿美元,创下了自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沙特等主要产油国也在暗中调整它们的外汇资产结构,减少了对美债的投资。
多国一齐动手做资产配置变化,这事儿啊,说明人们对美元体系的信心慢慢有点动摇了。原本支撑体系的稳定性,开始出现一些裂缝,感觉未来稳定性也许会受到考验。
在当下国际货币体制调整的形势下,中国的战略抉择显得特别关键,不过让人民币直接取代美元,恐怕未必是最好的办法。
储备货币自身的矛盾决定了它必须同时拥有“特权和负担”的双重特性。
拿美元来说吧,长时间维持高汇率一方面提升了美国人民的海外旅游和消费能力,可是另一方面,也把本土制造业的竞争力压得很低,产业逐渐空心化。这样一来,金融资本不断壮大,实体经济也被一点点蚕食掉了。
如果想让人民币取代美元,就得靠扩大贸易逆差或者大量对外投资来输出资金,前者可能会搞垮本土产业,搞得产业空心化;后者又难找到优质资产投资,资本账户一开放,还可能引来热钱炒作资产,社会分化问题可能会加剧。
中国理应选择推动摆脱美元垄断,而不是想着成为下一个美元。在国际贸易中,扩大人民币的结算和定价权,既能帮助企业规避汇率变动的风险,也能在构建更公平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作用。
从历史教训来看,80年前凯恩斯提出的“班科体系”还是挺有借鉴意义的。
国际清算联盟推出的超主权货币“班科”,可以根据贸易需要灵活调节供应,不仅解决了货币不可能三角的问题,还能有效限制贸易逆差,避免储备货币出现矛盾。
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班科体系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就像是一把开启现代化大门的钥匙,让班科体系迈向新阶段。
在这样的体制里,各国能够继续掌控资本流动、保持汇率稳健、坚持自己的货币政策,同时还能避免美元体系下那种“压榨劳动力、破坏环境换外汇”的畸形发展方式,让国际贸易重新回到“互通有无”的初心。
美国政府在管理方面遇到的难题,更让体系改革变得迫在眉睫。
到了2025年,政府连续停摆的时间已经排到了第二长,几十万公务员得靠无薪休假渡日,两党之间依旧在预算问题上你争我夺,没有停手。
预算专家玛雅·麦吉尼亚斯提醒大家,美国的社保和医保信托基金大概在2031年前后就会用完,到时候,几千万人的福利可就撑不住了。
这种制度性的问题,与美元霸权的实际情况之间,形成了挺大的冲突。
38万亿美债,不只是个数字那么简单,它实质上就像美元体系里的“定时炸弹”似的存在。
目前,美元还能保持强势,确实是有实在的基础在支撑的。
不过呢,债务局势一旦失控,国际上的信任也会跟着动摇,加上去美元化的潮流越刮越猛,各种因素一堆叠起来,暗中已经形成对美元地位的系统性威胁。
将来国际货币体系怎么重建,归根到底其实是在走金融寡头领跑的路,还是朝着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向努力。
在这次重大抉择里,中国走的方向,不仅关系到自个儿的未来发展,还会对全球货币体系的前途起到决定性影响。
这到底是继续那套强势的霸权循环,还是想着搞个更公平合理的新体系,真的是考验着每个国家的头脑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