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末的吉隆坡,一场牵动全球神经的会谈刚刚落幕。美国财长贝森特走到镜头前说了一句关键的话。他宣布的是,美方正式“不再考虑”对中国产品征收那吓人的100%额外关税了。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划过全球市场。道琼斯期货蹭地涨了0.65%,标普500也爬升0.74%。
财经媒体立刻洋溢起近乎过年的气氛。无数标题欢呼着“重大转机”、“缓和信号”,仿佛春天一夜降临。可惜,别急着收起棉袄。这顶多是寒流中短暂的回暖。
真相藏在美国这几个月跌宕起伏的关税过山车里。四月份,特朗普大手一挥签下行政令,部分中国商品的关税猛然拔高到125%,让全球供应链都打了个巨大的喷嚏。
五月十二日,数字戏剧性地回落到了10%,像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六月初,钢铁铝的关税又升到了50%。
七月三十日,连小额免税额度的保护伞也被收走了。
这眼花缭乱的组合拳,打的究竟是谁?答案很快揭晓。特斯拉坐不住了,公开警告供应链快断了。
沃尔玛也拉响警报,货架眼看着就要空空如也。
更惊人的是,超过三百万家美国企业联合签名,怒气冲冲地向白宫递交请愿书:这关税得撤!
看看美国自己后院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冷冰冰地预测,2025年美国经济增长会慢到只有2%。
美联储的褐皮书报告更是直白,全美各个角落的物价都在涨,企业们异口同声抱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头顶上还悬着三十六万亿美元国债的泰山压顶,光还利息每年就得掏接近万亿美金。
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听着吓人,实则讽刺。超过九成的成本,最终都砸回了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头上。
锂电池就是个好例子,中国货占了美国进口的七成。要是真上了100%的税,美国用电瓶车电池的价格怕是要飞向火星。
农业这块金字招牌也蒙了灰。中西部农场破产的消息像雪片一样飞来,同比激增了47%。
昔日出口中国的大豆堆成了山卖不动。
中国买家早转向了南美。农民们愁啊,大豆不行改种玉米?结果玉米也卖不出去。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苦笑着说了实话:大家还没从2018年贸易战的伤疤里缓过来,2025年眼看又要挨一刀狠的。
特朗普政府不想打这牌吗?不,是牌桌快被他们自己掀翻了。真要逼得三百万美国企业当陈胜吴广起来“逼宫”,那可真是年度大戏。
当然,中国并非被动挨打。回击精准有力,就像打蛇打七寸。例如稀土出口的收紧政策,就让大洋彼岸谈“稀土”色变。
中国在稀土精炼领域的绝对主导力,短时间根本找不到替代方。
我们从容亮牌:你要好好谈,我们奉陪。你要强硬?我们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