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奎,1904年诞生于湖南安化,青少年时期便立志探寻真理,怀揣对光明的向往,梦想着未来能为拯救国家和民族而奋斗。1926年,国民党高举北伐大旗,全国革命风起云涌。受此鼓舞,李聚奎毅然投身军旅,加入国民革命军第8军工兵营,作为一名士兵,他随部队参加了北伐,为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浪潮注入了澎湃的力量。
1928年,正值大革命失利次年,全国革命浪潮陷入低谷之时,李聚奎毅然踏上湖南平江的土地,投身于反抗国民党的武装斗争。自此,他踏入红军行列,成为红五军的一员。随后,李聚奎随红五军攀登井冈山,投身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与巩固工作,先后担任红五军的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务。
1929年,红四军启程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及闽西地区,与此同时,红五军则坚守在井冈山根据地。随后,李聚奎亦投身于保卫井冈山的战斗之中。然而,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红五军最终不得不撤离井冈山,转战湘鄂赣地区。
在转战湘鄂赣地区后,李聚奎投身于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屡建奇功。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失利,他毅然随中央红军主力踏上长征之路。在长征过程中,李聚奎勇闯乌江、硬渡大渡河,成为红军的先锋战士。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之地实现胜利会师。自此,李聚奎接获调令,加盟红四方面军,先后担任红31军与红9军的参谋长等要职。亦因这一安排,他不得不率部南征至川康地区,历经两次翻越雪山,三次跋涉草地,直至1936年10月,方抵达甘肃,与红军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的圆满完成。
长征的辉煌胜利之后,李聚奎毅然投身于西路军的行列,跨过黄河,奔赴河西走廊展开战斗。然而,由于后勤补给不足、对敌情判断失误等诸多因素,西路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几乎全军覆没。1937年,石窝山会议召开之际,西路军的余部被迫分散突围。
在历经曲折的突围阶段,李聚奎虽与大部队暂失联络,却始终怀揣着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与不屈不挠的斗志。他凭借乞讨等手段,屡次成功避开敌人的追捕,终于抵达延安,重返组织的怀抱。这一跨越千里的追寻党组织的壮举,令人由衷敬佩。
1937年,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陕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李聚奎被任命为129师386旅的参谋长。他率领部队奔赴晋东南抗日前线,参与了神头岭战斗,对该战事中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给予了沉重打击。战后,李聚奎转战冀南及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在作战指挥、推动大生产运动、实施精兵简政等方面,做出了诸多成效显著的贡献,极大地增强了抗日力量,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抗战胜利之际,李聚奎毅然投身东北,身兼西满军区参谋长、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以及西线后勤司令员、政委等多重要职,长期致力于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在此期间,他积极动员群众力量,依托地方资源筹集军需物资,并精心组织仓储与运输,确保了前线作战所需的物资供应,为东北的解放事业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际,李聚奎肩负重任,出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一职。在抗美援朝的烽火岁月里,他积极参与并领导了后勤保障工作,为国家的安全与领土完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52年,他转任后勤学院院长,全力以赴,致力于为我军后勤队伍锻造一批又一批优秀且专业的后备力量。
1955年,李聚奎受命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一职,因卸任军职,他未能参与当年的授衔仪式。转至1958年,他重返军旅,并在该年度荣获上将军衔,荣膺开国上将之誉。
继此之后,李聚奎先后担任了总后勤部政委、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后勤学院政委等要职,在后勤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领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为我国军队的革命化和正规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95年,李聚奎因健康原因离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