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峰会前夕,一个出人意料的担忧浮出水面:一旦台海波澜骤起,普京或将借机在欧洲点燃烽烟。
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面对媒体直言不讳,描绘着这样一幅令人忧心的战略连环画——中国大陆军事实力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增长,若台海冲突不幸爆发,美国因循《台湾关系法》介入,整个北约体系将极可能被卷入太平洋的漩涡。
斯托尔滕贝格的核心忧虑非常清晰:倘若台海局势突变,北京或促使莫斯科在欧洲方向展开高强度行动,使北约陷入“东西难以兼顾”的困境。
他强调,欧洲各国当下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大幅提升国防投入以应对这种潜在的地缘政治风暴。
这番言论并非凭空而来。
此前美国已对欧洲长期未能兑现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 2%的承诺表达了强烈不满。
美方甚至呼吁北约盟友大胆一步,将占比目标提升至5%,引发欧洲部分国家普遍抵触。
西班牙等国明确表示这一增幅远超实际。
因此,斯托尔滕贝格此时高调渲染台海风险,深层意图显而易见——将此作为催促欧洲盟友们掏腰包增加军费的关键理由。
从纯军事角度审视,这位秘书长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
北约内部心知肚明,台海远非德、法等欧洲核心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区。
即使顶着北约集体防御的压力,绝大多数欧洲国家也绝无意愿真将舰队开赴西太平洋与中国正面对峙。
俄罗斯在此时的作用更像是中方的一步“战略牵制棋”。
通过在白令海、地中海甚至北极的强势行动,迫使美国提前将宝贵的主力如航母战斗群等力量分散部署于欧洲方向。
当下的美国海军虽纸面强大,却饱受舰船老化、新舰建造严重滞后的困扰,全球部署已显捉襟见肘。
真正具备机动能力、随时能奔赴全球热点战区的航母打击群,仅能维持极为有限的数目。
以近期中东冲突为例:当警报拉响,美军唯一能快速部署的力量是原本在亚太巡航的“尼米兹号”航母编队。
而在“尼米兹号”转向中东后,偌大的西太平洋仅余“华盛顿号”一艘航母苦苦支撑。
面对中国即将形成的三航母(辽宁舰、山东舰及即将服役且成军速度惊人的福建舰)及055/052D驱逐舰组成的强大海上堡垒群,单一美军航母战斗群根本无法形成有效威慑。
有网友戏言,美军此时唯一的优势或许是航行速度——可以撤退得更快。
如果在中方启动台海行动的同一时刻,俄罗斯在地中海、波罗的海甚至日本海域(如日俄争议的南千岛群岛方向)同步发力,北约将彻底陷入两难。
无论是否从亚太抽调航母驰援欧洲,其结果都可能导致美海军在西太平洋区域陷入“以一敌三”或“以二对三”的绝对战略劣势。
日本防务界人士亦心照不宣:俄方在北方的潜在动向一旦成真,日美韩在东北亚的军力部署也会被极大牵制。
斯托尔滕贝格重点提及普京可能在欧洲的“策应”,却有意无意忽略了另一张更大的牌桌。
若台海风高浪急,朝鲜半岛会否乘机再添波澜?
中东漩涡会否被第三方借势搅得更浑?
在这些区域,中国拥有的不仅是俄罗斯,更是多层次、多落点的战略合作网络。
北约此刻的焦虑,恰恰印证了中国推进广泛国际合作框架的战略预见性与优势。
与其独自对抗体系压力,不如构建相互呼应的伙伴网络,其结果是必然的。
对中国而言,寻求俄罗斯等伙伴的战略策应无疑是值得考虑的选项。
但这远非“依赖”。
说到底,台海问题的终极解决,其关键核心永远在于中国自身强大可靠的军事能力。
解放军近年来围绕跨海登陆、高强度区域拒止及反干预能力展开的各项实战化建设——从强化两栖攻坚实力到提升反导系统效能,从火箭军导弹精度的飞跃到信息战体系的全面升级——无不传递一个清晰信号:中国正在锻造无论有无他方策应,都能独当一面、直面挑战、完成历史使命的决战实力。
即便俄方因各种变数未能同步行动,解放军也做好了在最不利条件下“以一敌多”、正面瓦解一切外来干预、彻底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最艰苦准备。
北约秘书长担忧的潜台词,是西方世界对自身力量边界日渐清晰的认知和对新兴大国战略智慧与决断力的低估。
欧洲在军费问题上的挣扎,反映的是旧有联盟在应对未来多极冲突时的内在矛盾。
当太平洋的风吹皱了北大西洋的水面,真正焦虑的,其实是那些早已习惯主导却日渐感到力不从心的守成力量。
而对于中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实现,终将在自身实力铸就的基座上完成。
这是最大的现实。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