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历史这个东西,就像家里的旧衣柜,往往装的不是衣服,而是各种见不得人的秘密。最近那个叫《阵地》的电视剧又把衣柜门敲开了,成功把郭沫若这老柜子里的灰扑了一地。观众们本来是奔着打仗来的,结果被郭沫若的文学光芒闪了眼。不少人呼天喊地:怎么没见周恩来给郭沫若打下手的画面?导演也是无奈,历史嘛,有时候顾左右而言他,有时候谁都想当主角,最后还是变成了谁有个好发型谁说了算。
郭沫若这个名字,听起来倒挺正经,结果活成了段子。人家一辈子被黑得跟锅底一样,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挽回名誉。历史课好不容易混到大学毕业,还没搞懂郭老是起义派还是起义牌坊。黑他的也好,吹他的也罢,都像是在墙上撒了一层油漆,等下雨还得重新刷一遍。奇葩的是,毛主席怎么叫他“郭老”,还亲封“文化界的旗手”,这事儿又成了热门段子。别的不说,在点赞数不敌热搜的今天,要想被毛主席点名,可不是发几条抖音说“我在革命前线蹲着”那么简单。郭沫若的旗手之路,是踩着历史的瓦砾一路蹦跶出来的。
那会儿毛泽东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代部长,别看名字洋气,其实就是写小作文的头。郭沫若在北伐军政治部也是副部长,属于那种一人挑三岗的劳模。估计两人坐办公室,一天能写出三吨稿纸,比自媒体还拼。周恩来则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都是同属北伐“红笔党”,有事没事开个批斗会,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斗的是敌人,不是纸老虎。事实上,郭老那会儿的职位,那是周恩来看了都得说一句“郭哥威武”。
南昌起义那阵,主席团一共七位大人物,郭沫若是货真价实的核心之一,别看后来历史教科书里有些谁谁谁被拍成主角,其实当年谁都怕郭老给大家讲诗。推定宋庆龄、邓演达、谭平山、张发奎、贺龙、郭沫若、恽代英为主席团成员,这可不是随便凑数。郭沫若身处其中,办公室闲聊都得用诗歌开场,万一说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大家都得讨论是不是投降的暗号。
然后就到了抗日战争那几年,全体国共两边暂时把互掐收藏起来,准备跟外头的日本鬼子掰手腕。说是国共合作,其实就是一场相亲节目,谁都怕被牵手,谁都不敢上台。郭沫若那时被国民党组团做宣传工作,还搞了个中将头衔,掌管三厅厅长。想当年,他这个厅长上班不谈房价,只谈怎么把敌人的嘴堵上。文人当军官,穿皮鞋踩泥巴,估计斗志和斜杠都比钢铁侠还多。
五四运动里郭沫若是主力之一,但现在大家考试只背两个字“救国”,其他全靠蒙。其实人家在日本创建夏社,还写下《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激情澎湃,脸上全是救亡的光芒。现在的诗人都在网上骂同行“水货”,当年郭沫若却是真正用诗救国的典范。要说我们的文坛现状,郭沫若恐怕要坐在天上吐槽一句:“后人诗比我还拉稀。”
北伐战争那会儿,郭沫若豪气干云,就像现在的社畜突然说“我不干了”,一甩每月三百六十大洋的文科饭碗,决定蹦去军队当干部。世道看似渐好,结果发现蒋介石不靠谱,一纸《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直接把蒋老爷怼到墙角,不服来战。现在写公众号吐槽领导还得匿名,小郭直接替革命找回面子。北伐军里都传:“郭副主任,嘴巴能打仗。”
南昌起义则是郭沫若的高光时刻,一众大佬聚在一起搞事情,看谁能让历史忘不掉自己。郭沫若起义后当军总政治部主任,结果失败是家常便饭,胜利才是新闻。那时候郭沫若差点跟刘伯承、吴玉章等人蹦去苏联开小灶,没成行,最终流亡日本。写诗写到岛国,简直是外交中的段子手。
到了抗日战争,郭沫若回国干得风生水起。主办《救亡日报》、被请做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一手写文章一手做领导。抗战胜利他立下大功,写剧本也不忘讽刺国民党。写《屈原》,把几千年前的诗人弄成今天的影射对象,讽刺得国民党哭笑不得。毛主席隔空喊话:“郭老,这剧本我看了,真有味儿。”下属都酸成柠檬精。
郭沫若革命年代基本都是宣传部一把手,负责扯着文化旗帜给大家拉风。大众以为“文人不务正业”,杨修只会吃馒头,结果郭老既务正业又吃馒头,老一辈自嘲“文人误国”,郭沫若则是“文人得国”。
解放后,郭沫若玩出了花样,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听起来都是大官,实际上是文科学家的最后一块遮羞布。有这么多头衔,按理说得罪人是再正常不过了。毕竟酒桌多了,是非自然滚蛋。网友说人云亦云,郭沫若就成了八卦圈的常客,讲好话坏话都有人听。
说到底,他集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家于一身。想象一下,现在随便一个作家发个抖音都得被网友骂“蹭流量”,郭沫若则是名气比流量还早,每次上热搜自带主角光环。标配“新中国文化与科学事业奠基人”,是因为他什么都能搭一脚,真要对号入座,各行业都得给他让座。再看那些网上打嘴仗的假文人,跟郭老比,都是玻璃渣渣,只能捡剩下的。
当然,功高的人往往两面不讨好。郭沫若头衔一堆,必然得罪一片。有些人看他纵横捭阖,说“这人肯定有点水分”,可惜历史只记得态度,不记得工时。很多流言蜚语,有的说郭老不过是拍马屁,有的说是转型达人。毛主席反而一锤定音:“郭老是文化界旗手!”这评价跟茅台一样,喝完还要留点后劲。
至于郭沫若到底是不是革命旗手,这本就不是说几句自嘲就能揭开荒诞的谜题。历史从不是直线,郭老这人生曲折得跟山路十八弯一样。中国文化界,被黑的多,被赞的少,郭老活成了两极分化的标本。有人拿他写的诗说:“革命先锋!”有人用他写的剧本调侃:“世风日下!”但无论如何,他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那些键盘上的风凉话,终究只配给历史添几句注脚。
其实把郭沫若的人设和历史放到今天,就是一场黑色幽默。他是那个嘴上调侃命运,背后却推着时代向前走的人。想当年毛主席称他“郭老”,文化界的旗手,如今一众文人还在为个头衔打得头破血流。历史也是段子,段子也是历史。你说人生荒诞?郭老会在云端抱拳一笑:“老夫的头衔,打在你们的脸上。”
也罢,天地悠悠,历史如流水,幸好还有郭沫若,让我们能在一堆批评声里看见一点诗意和荒诞。不然光是刷屏骂人,连自己都不认识了。最后说一句:“旗手也累,但不当旗手更累。”这就是郭老的荒诞人生,也是历史最幽默的自嘲。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