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1.48亿买支付牌照,这钱花得冤不冤?

发布日期:2025-11-24 19:33    点击次数:179

最近小红书花1.48亿拿下支付牌照的事,在互联网圈炸开了锅。有人拍手叫好,说这是小红书打通商业闭环的关键一步;也有人撇嘴摇头,觉得这钱花得冤枉——毕竟现在微信支付宝两座大山压着,小红书能掀起多大浪?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1.48亿到底值不值。

支付牌照不是“收银台”,是“数据金矿”的铲子

先说说这支付牌照到底是个啥。简单说,它就像互联网世界的“营业执照”,没有它,企业就不能合法收钱。但小红书花大价钱买的,可不止是“收钱权”,更是一把能挖数据金矿的铲子。

以前用户在小红书被种草,下单时得跳转到微信或支付宝支付。这一跳,数据链就断了——小红书只能看到订单信息,但用户用什么卡支付、消费习惯如何、支付能力多强,这些关键数据全被第三方平台截胡了。现在有了支付牌照,用户从浏览到支付的全流程数据都能留在小红书体系里。这些数据能干啥?往小了说,能优化推荐算法,让“猜你喜欢”更准;往大了说,能构建用户信用体系,为后续的分期付款、消费金融铺路。

举个例子,假设你在小红书买了十年东西,每次都用同一张信用卡支付,且消费金额稳定增长。小红书通过自有支付系统,很快就能识别出你是高净值用户,给你推送更贵的商品或专属服务。这种精准运营,没有支付牌照根本玩不转。

省下的手续费是小钱,生态闭环才是大头

有人说,小红书买支付牌照是为了省手续费。毕竟每笔交易第三方平台都要抽成,按0.7%的费率算,小红书去年4000亿GMV,光手续费就得交28亿。但真相是,这28亿其实由商家承担,小红书自己没掏一分钱。所以省手续费的说法,站不住脚。

小红书真正看中的,是支付牌照带来的生态闭环。以前用户支付要跳转,就像逛街时突然被拉到隔壁商场——体验差不说,还容易流失。现在支付环节留在小红书内,用户从种草到下单的路径更短,转化率自然更高。更关键的是,支付是金融业务的起点。有了牌照,小红书可以推自己的钱包、积分、分期付款,甚至未来还能做供应链金融、消费信贷。这些业务一旦跑通,利润空间可比手续费大多了。

举个反面例子,B站2021年也试过买支付牌照,结果因为股东背景问题被监管卡住,最后没成功。现在B站的电商业务始终不温不火,很大原因就是支付环节受制于人,数据和资金流都在别人手里攥着。小红书这次果断出手,显然是吸取了前人的教训。

1.48亿贵不贵?现在买正划算

再说说这1.48亿的价格。有人觉得贵,但放在行业里看,这简直是“白菜价”。2018年支付牌照最火的时候,一张全牌照能炒到30亿;2024年同程旅行买新生支付花了3亿,抖音买联动优势更是砸了14亿。小红书这次买的东方支付,虽然是“储值账户运营Ⅰ类”牌照(主要覆盖互联网支付),但胜在资质干净、无历史包袱,且注册资本已增至2亿,符合监管要求。更重要的是,现在支付牌照市场正回归理性——监管趋严,牌照数量减少,但估值也更务实。小红书选在这个节点入手,性价比确实高。

挑战也不小,但值得赌一把

当然,买牌照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系统搭建、用户教育、风险控制才是硬仗。比如,用户会不会愿意在小红书绑卡?支付体验能不能比微信支付宝更好?如何防范欺诈和洗钱风险?这些问题都需要小红书用技术和运营能力来回答。

但话说回来,小红书现在月活超3.5亿,日均发布量4000万条,社区生态已经成熟。只要支付环节不拖后腿,完全有机会在电商和本地生活领域杀出一条血路。就像当年支付宝从淘宝剥离出来,现在成了蚂蚁集团的基石业务一样,小红书的支付牌照,也可能成为未来金融帝国的起点。

写在最后

回到最初的问题:1.48亿买支付牌照,值吗?我的答案是:值。因为这不仅是买了一张“收钱许可证”,更是买了一张通往金融生态的入场券。在互联网流量见顶的今天,谁能掌握用户数据和资金流,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小红书这次花1.48亿,买的不是眼前的手续费,而是未来的可能性。

至于这钱到底花得冤不冤,或许三年后回头看,答案会更清楚。但至少现在,小红书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而这一步,值得所有想在商业世界里闯荡的玩家,认真琢磨。

#小红书拿下支付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