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股比例1:0.1339?
这不是合并,是明抢啊!
这句话,一个在二级市场混了十年的基金经理,在一个私人微信群里甩了出来,配了张截图,是中国重工的公告。
瞬间,群里炸了锅,有人回太狠了,有人贴出计算以停牌前股价算,中国重工股东可能亏掉30%的市值。
消息传开,圈里人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国企改革的新玩法,也有人暗骂监管放水。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别急。
2019年,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合并成中国船舶集团后,旗下两家A股上市公司中国船舶(601989)和中国重工(601989)就一直被指业务重叠,造船、修船领域同室操戈。
2024年9月,中国船舶突然发公告,筹划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不是小打小闹,这是场大戏交易规模1151.5亿元,A股史上最大吸收合并案。
消息一出,投行圈就躁动了,我记得当时有个券商分析师在朋友圈转发,评论区全是南北船终于要抱团了的乐观,但私下里,几个老熟人告诉我,内部阻力大着呢。
快进到2025年,政策风向变了。
5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松绑了并购审核,7月18日,证监会批复通过。
8月13日,两家公司双双停牌,第二天,中国重工就提交了终止上市申请。
听一个供应链朋友说,这申请背后有门道早在6月的内部协调会上,中国船舶高管就和国资委的人聊过换股细节,那会群里传出一张会议纪要截图,说高管强调合并后要统一话语权,但没提股东换股比例会这么惨。
比例是1:0.1339,每股中国重工能换0.1339股中国船舶,换股价格中国重工才5.032元,远低于停牌前1163亿元的总市值。
群里有人算账以2025年一季度末数据,57.57万户股东,户均持股市值16.75万元,这波合并下来,平均每户至少蒸发几万块。
不是我编的,一个投行老哥私聊我,说他手头有个小股东名单,那帮人现在都在群里嚷嚷被强制清仓。
现在问题来了,谁在被伤害?
先说中小股东,他们是最大受害者。
换股比例听着专业,实际就是场财富转移。
中国重工的军船业务强,但估值低,合并后稀释严重。
数据上看,2024年财报,中国重工营收600多亿,毛利率只有8%,中国船舶高点才12%;合并后,总资产超4000亿,营收破1300亿,看起来牛X,但这比例让重工股东成了陪太子读书的。
另一个矛盾是供应链扛不住。
全球船市今年上半年新订单量腰斩,克拉克森数据说1938万CGT,同比跌54%,中国份额还第一,但竞争惨烈。
有一个供应商私下吐槽我们不是降本,是断血。
中国船舶合并后,订单可能集中,但付款周期 lengthening,毛利率从15%掉到10%,谁受得了?
他发了个邮件截图给我,是从中国重工采购部转来的,里面写合并后优化供应商结构,翻译成人话就是砍掉小供应商养大自己。
可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看。
高管们在装没事。
中国船舶的公关部对外说,这次合并是打造世界级造船大厂,协同效应能省出百亿成本。
我打听过,7月的路演会上,CEO当众讲这不是简单重组,是国家战略。
听起来高大上,但投行群里一片嘲讽。
一个老鸟基金经理回怼协同效应?
放屁,去年中船集团内部审计就指出,南北船业务重合率70%,合并前就该理顺,现在是拿股东血肉填坑。
还有个监管口的朋友透露,证监会批复时内部有争议,有人担心这换股比例太离谱,涉嫌利益输送,但最后还是过了,理由是符合国资改革方向。
群里有人贴出个未证实传闻有个中层干部在朋友圈抱怨,合并方案草拟时,国资委压力大,硬是压低了重工的换股价格。
拉扯就大了。
企业高管一方,公关稿子写得天花乱坠,说全球领先,国际竞争力增强。
但基金经理们不买账,一个大行分析师在早会里直接开场这案子比301法案还狠,美国人打贸易战,我们内部先自相残杀。
供应商圈子更乱,江南造船的一个老总私下说合并后,订单会少,但我们得硬扛,听说中国船舶要推新项目,资金链紧绷着呢。
反观投行,表面中立,私下算盘打得响。
有一个券商的朋友发我个群聊截图,里面讨论并购费率,意思是这次交易能薅多少中介费。
冲突感满满高管们在台上讲大道理,底下股东在群里骂街,供应商在角落里数钱袋子漏的窟窿。
尾声呢,别急着下结论。
合并后中国船舶市值可能冲上3000亿,但全球船市像个炸药桶,301法案阴影还没散,需求复苏慢,谁知道。
有人说大厂在布局,有人已经在撤资。
但圈里传,国资委还在推动类似整合,下一家可能是谁?
微信群里那张内部件截图,被传疯了,有人说在点灯,也有人说在点火。
谁是最后一个接电话的人,还没定数。
本文仅用于分享积极向上的内容,不涉及任何侵权行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积极配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