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闻泰科技就像一个阔绰的买家,花了337亿元高价收购了安世半导体。当时,这场交易被认为是教科书般的市场双赢典范。在今年9月的一个深秋,荷兰政府突然“翻脸无情”,强行冻结了中方所有股东权力,甚至罢免了中方任命的CEO。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犹如晴空霹雳,一瞬间撕开了国际市场表面上的和平。人们不禁纷纷发问:337亿巨资难道就要这样打了水漂?而中方随后的强硬反击也更加令人拍案惊奇。我们手里握着的“稀土王牌”究竟能不能让荷兰认输?中荷之间这场隐隐约约的芯片博弈,又会走向何方?真的会迎来一个彻底反转的结局吗?
事情的起因其实并不复杂,但背后的利益纠葛却让人细思极恐。2016年,闻泰科技以合法的方式完成收购安世半导体,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按理说,这是一次典型的市场行为,各方都愿意为了利益合作共赢。然而今年9月,荷兰政府却以所谓的“治理缺陷”为借口,硬生生抢走了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把中方股东手里的权益悉数冻结。更夸张的是,中方任命的CEO也被强行解职。简直像是霸气宣告:你的钱可以投进来,但管理权归我。
这个操作,让人想到国外买房、装修、办证一切顺利后,房主却突然告诉你房子被征用了,钥匙给我,你的钱虽然是真的,但房子归我。这种霸王条款,任谁都能看出背后分明藏着另一个逻辑:为了控制一家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公司,荷兰政府已经不顾交情与商业规则。就算嘴上讲治理问题那么冠冕堂皇,无非还是想再度牢牢捏住芯片命脉——毕竟这家公司握着全球60%的车规芯片封测产能,关系到欧洲汽车产业的生死存亡。
芯片,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粮食”。而安世半导体,则是这个粮仓里的“核心供应商”。据统计,安世东莞工厂的车规芯片封测能力,占据全球60%的市场份额,欧洲车企的芯片几乎全靠东莞供应。从百万级的豪车品牌宝马,到让无数人追捧的大众汽车,安世制造出的芯片可以说关乎整体欧洲车市的运作。而荷兰这次对安世的翻脸,更是一种危险信号,表明了一股极力想用政治手段改变市场规则的潮流。
中方作为安世半导体的大股东,怎么可能坐视这一切发生?荷兰抢产权,动了中国企业的蛋糕,这绝对不是简单的经济摩擦,而是地缘政治博弈在商业世界的映射。因此,中方迅速开局了自己的反制棋盘。出口管制政策的启动立马切断了东莞工厂的芯片出口通道,造成整个欧洲车企的芯片库存告急。稀土这张王牌被悄然亮出。要知道,荷兰的ASML光刻机生产,几乎80%的稀土都需要从中国进口。这场博弈看起来更像一场棋局——双方各出狠招,在寸土必争之间寻找博弈阶段性的平衡。
在这样针锋相对的僵局之下,很多人会问:是否有可能因此误伤自己?从当下来中方的出口管制确实已经开始生效,欧洲汽车企业纷纷叫苦不迭,甚至发出预警称芯片库存只能勉强支撑到11月。没有芯片,流水线转不起来,汽车供货也就无从谈起;而一个行业瘫痪带来的余波,可不仅仅是几家公司降温,恐怕会牵动整个欧洲经济衰退的神经。
但地缘政治搅局会不会让事情变得更复杂?国外几家媒体早就在渲染中国“霸权”论,指责中方用稀土威胁、扼住欧洲科技发展的咽喉。这种论调的逻辑其实是不成立的。毕竟事情的起因是荷兰政府违背商业规则欲强取豪夺,破坏了市场秩序在世界范围内的基础信任。
反方也开始担忧:这场博弈会不会往更激烈的方向演变?是不是会在长远影响中方与欧洲车企的关系,甚至波及更多合作伙伴,导致市场合作进入“寒冬”期?全球技术供应链本身就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确保每一个环节运行流畅,需要的是各方互信。而现在,“信任赤字”正在扩大,成为全球产业链的巨大隐患。
正当外界以为双方都会在僵局中耗下去的时候,事件却迎来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反转。原来,中方早在几年前就悄悄布局好了“备胎计划”。闻泰的临港大晶圆厂从2019年开始就已经落地项目,这间厂房的设计初衷正是为中国企业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上保险”。哪怕安世半导体出现更大问题,临港晶圆厂也能接过大部分供应链职能,不至于让我国汽车芯片行业从核心环节断粮。
再看看荷兰方面,现在已经慌得不行。欧洲车企直接政府施压,ASML也快坐不住了。中方的反制手段直戳他们短板:无论是稀土缺乏还是芯片短缺,欧洲汽车和制造行业都可能变成无米之炊。荷兰不得不硬着头皮与中国会谈。这一次中方态度强硬,直接甩出一句硬话,“先解决产权问题再谈其他。”瞬间让荷兰陷入无解僵局。
更让他们感到不安的,是中方逐步摆脱海外技术依赖的决心。中荷这场关于安世半导体的博弈,已经让中国企业更清楚地意识到,在全球化却充满博弈、制衡的产业链环境里,防范风险和寻求自主权,是未来发展的核心课题。
在这一场交锋中,新的挑战也不断显现。尽管中方的反制措施让荷兰感受到压力,但荷兰毕竟是欧洲的重要国家,背后有欧盟的力量支撑。更何况,欧洲国家借地缘政治对产业价值链的干预动作越来越频繁。从芯片到能源,从光刻机到电动车,每一种技术领域都有可能成为他们锁住市场份额、强化自主产业的理由。对于中国急需引进的技术,未来可能变得越来越难获得。
内部问题也不能忽视。虽然中国的备胎计划如临港晶圆厂等布局有条不紊,但与全球技术顶尖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短时间内要达到技术突破、全线替代的效果,仍需大量投入和长期努力。而种种意外频出,又加剧了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资的风险感。如何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机制,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如何加强对国际伙伴的利益绑定,让他们在关键关头继续与中国企业合作?这些都是未来需要深思的问题。
如果站在荷兰的立场来他们的确有些“聪明”——用国家力量直接介入市场,简单粗暴一招“断了活”,反正欧洲车企离不开安世的芯片,而半导体设备也离不开中国供应的稀土。短期内,他们黏住了最重要的两大核心资源。至于什么商业规则、市场契约,能牺牲就牺牲,总能捞到点实惠。这种策略是一把双刃剑,看似能短期内赢得主动权,实质上却将毁掉自己的长期信任。是否真的有能力支撑起被卡脖子后整个产业链的打击,荷兰的算盘可能并没有打好。
我们反过头来再看中国,其火药味十足的对策确实警醒了大家,无论是稀土的战略储备还是临港工厂的未雨绸缪,无不体现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可这种局势下,外部风险与内部依赖的问题依旧并存。摆脱“技术被卡”现状,不会一夜完成,也不会通过某一个企业的博弈而定。到底如何破解这样的困局,还需要更深层次的变革支持。
经过这场芯片博弈,中国或许在产业链反制上打出漂亮一击。但荷兰会因此改正行为,归还我们的合法权益吗?如果未来地缘政治干预成常态,中资公司该如何防止成为“盘中餐”?难道我们只能靠自己搭建“备胎”产业链,长期被迫防守吗?来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