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近的关税操作,表面上看是对全球下手,实际上把矛头直指中国。4月初,特朗普突然签了个行政命令,把中国商品的最高关税提升到了145%。
而对外公布时,却又对世界上六十多个贸易伙伴搞了个“缓冲期”——让他们90天内只需交10%的基础税率。说白了,别人都给面子,只有中国被“下重手”。
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国会直接说,关税政策的本质目的就是针对中国。白宫的官方文件也没绕弯子,所有新动作都围着中国转。
这下,美国算是把底牌摊开了,这场“贸易战”从一开始,目标就是中国。
其实,这一切并不是临时起意。看看美国这两年的姿态,从年初开始就在不断渲染“对华贸易逆差”,2024年数据显示逆差高达2950亿美元。
中国这几年在电动车、光伏、半导体等领域全球份额暴涨,让美国压力山大。国会、白宫各种报告反复强调“必须遏制中国”。
3月底,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内部评估就指出,“全球加税”只是烟雾弹,真正的靶子是中国的高科技出口。
4月2日,特朗普还大张旗鼓地宣布对所有进口商品上一刀切的10%关税,直接导致纳斯达克当天大跌4%以上,供应链瞬间告急,苹果、通用等大企业的零部件都出现短缺,
成本直接涨了20%。
可还没过几天,4月9号命令一落地,对中国的关税直接飙到145%,范围从消费电子到稀土,几乎全覆盖。
这种力度,比2018年那波加税高了六倍,等于把进口中国商品的口子彻底堵死。美国财政部长也出来解释,说这次是为了“纠正中国主导供应链的不公”。
但和2018年那次贸易战不同,这次美国玩得更“狡猾”。
当年美国是对多国一起施压,结果欧盟、日本立马还手,自己反而吃亏,出口损失了300亿美元,最后不得不坐下来谈判。
这回,美国先来一波全球恐吓,随后迅速“区别对待”,给六十多个国家开绿灯,单独围堵中国。
表面上是拉盟友,实际是想让别的国家都“感恩戴德”,把中国当作“全球搅局者”孤立起来。可实际情况呢?欧盟、日本都签了谅解备忘录,嘴上说得好听,行动却很保守。
德国还在大量进口中国电动车电池,日本的半导体也绕道越南继续和中国合作。数据也能说明问题:全球供应链中国份额不降反升,美国企业回流比例却只有10%。
美国这种“给别人台阶下”,到底是真撑不住,还是算计得深?数据不会说谎。
彼得森研究所最新报告显示,美国这波高关税让自家消费者一年多花了数百亿美元,通胀率可能还要往上窜1.5%。关税刚一涨,沃尔玛、亚马逊就开始缺货。
中国这边没有吃哑巴亏,4月11日商务部立马宣布反制措施,把对美国商品的关税从84%提升到125%,覆盖范围也扩展到大豆、飞机、半导体等全品类。
海关总署同步出台细则,要求立即执行,绝不手软。这和之前只针对500亿美元商品的反制措施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这次甚至把稀土出口审查也提上日程,直接卡住美国高科技和军工的“命门”,五角大楼都开始急了。商务部发言人也直接放话,美国如果还玩数字游戏,中国就不再理会。
为什么中国现在底气这么足?最主要还是“内外循环”这盘棋已经成型了。
对美出口占总体出口的比重,从2018年的19.2%降到了现在的14.7%,中国国内市场贡献了GDP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新能源车大量出口欧洲,和东盟的贸易一年涨了30%,太阳能板在非洲、拉美抢手得很。贸易顺差也从六千多亿增长到七千多亿。
中国企业也在加速技术升级,比如华为芯片能自给七成,比亚迪电池国产率九成,光伏电池良品率98%,电动车续航突破800公里。
美国的高关税反而逼着中国产业升级,麒麟芯片性能也逐渐追上高通。
美国这种打压策略虽然“精准”,但对自己伤害一点不小。短期内看,加拿大、墨西哥的贸易量回升,美股暂时企稳。
但中国出口只小幅下降了5%,高端设备和无人机、医疗器械等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订单反而涨了25%。
有分析认为,美国想靠“分而治之”让中国孤立,结果中国在RCEP、东盟等区域合作里越走越深,反而绕开了壁垒。
说到底,这次145%的超高关税,就是想让中国产品彻底失去美国市场,逼中国经济低头。但美国可能低估了中国的韧性。历史上美英联手封锁苏联,靠经济和技术封锁搞遏制。
可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把外部压力变成升级动力的底气。
美国一边加码,一边又不得不求和,因为自身承受力有限。而中国则趁机突破,融入全球新产业链。未来要是美国想回头再和中国做生意,付出的代价只会更高。
这场关税战,看似美国掌握主动权,实际上成了加速自身衰落的催化剂,中国则靠定力和韧性稳步前行。
反制细节上也能看出中国的变化,比如对美大豆加税让美国农民成本直线上升,波音飞机订单也大幅缩水。仅反制一周,美国出口就下降了15%。
这回中国不仅是“还手”,还主动出牌,比如卡稀土,逼美国谈判。这场关税战,其实已经证明了美国想遏制中国只会两败俱伤,而中国反而在压力下越走越稳。
美国这次自己把话挑明了,反而让大家看清,谁才是真正掌控局面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