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帝朱棣,一身戎马,雄才大略,将大明江山打理得铁桶一般。可每当他瞧见自己那胖得走路都喘的太子朱高炽,心头便涌起一股无名火。他不止一次在朝堂上、宴席间,当着文武百官的面,阴阳怪气地嘲讽这个儿子。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竟是这个被他百般嫌弃的“病秧子”,硬生生接过了他手中那沉甸甸的皇权。这究竟是为何?
01
“太子,你这步子再慢些,朕的马车都要把你甩到南直隶去了!”
永乐大帝朱棣坐在宽敞的龙辇上,声音洪亮,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却也夹杂着几分明显的嫌弃。他锐利的目光透过轿窗,落在不远处那个正吃力挪动身躯的肥胖身影上。那是他的长子,当朝太子,朱高炽。
今日是朱棣北征归来的大日子,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尽数出城十里相迎。京师百姓更是夹道欢呼,场面何等盛大。然而,在这样荣耀的时刻,朱高炽却因为行动不便,被远远地甩在了队伍的末尾。他身形臃肿,脸色苍白,每走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额头上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锦袍领口。
朱高炽闻言,身子不由得一颤,他努力想要加快脚步,可那沉重的身躯却不听使唤。内侍们在他身后小心翼翼地搀扶着,生怕他一个不稳摔倒在地。他知道父皇又在嘲讽他了,这种场景,自他记事以来,便从未停止过。他的父皇,是马上皇帝,是征服者,是雄狮。而他,却是一个连走路都费劲的胖子。
“父皇教训的是,儿臣……儿臣马上跟上。”朱高炽喘着粗气,声音有些虚弱。他抬起头,努力挤出一个笑容,希望能让父皇的怒气稍减。
朱棣看在眼里,眼中讥讽之色更浓。他冷哼一声,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对着驾车的内官挥了挥手,“走吧,别等他了,朕看他能走到天黑。”
龙辇缓缓启动,留下一众面面相觑的官员和尴尬不已的太子。朱高炽的笑容僵在脸上,随即化为一丝苦涩。他知道,父皇从未真正看得起他。
不远处,朱棣的次子,汉王朱高煦,骑着一匹雄骏的汗血宝马,身披银甲,英姿勃发。他策马向前,来到龙辇旁,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担忧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父皇,太子哥哥身子不适,不如让儿臣去扶他上马车吧。”朱高煦朗声说道,声音中气十足。他的目光瞥向朱高炽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轻蔑。
朱棣闻言,嘴角勾起一抹笑意,看向朱高煦的眼神充满了赞许。“还是高煦体贴,这才是朕的儿子。高炽啊,你若有你二弟一半的英武,朕也就不必如此操心了。”
这番话,无疑又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甩在了朱高炽的脸上。周围的文武百官,有的低头不语,有的则悄悄看向朱高炽,眼中带着同情,更多的却是对汉王朱高煦的阿谀。谁都知道,陛下更偏爱这位能征善战的汉王。
朱高炽的心仿佛被无数根针扎着,但他早已习惯了这种疼痛。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波澜,他知道,此刻若是表现出任何不满或软弱,只会让父皇更加瞧不起他。他只是默默地继续挪动着步子,一步一步,坚定地跟在队伍的后面。
随驾的大学士解缙,悄悄来到朱高炽身旁,低声劝慰道:“太子殿下,陛下只是爱之深,责之切。殿下何不暂歇片刻,让轿夫抬着回宫?”
朱高炽摇了摇头,脸上挤出一丝苦笑。“解先生不必担忧,本宫无碍。父皇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本宫这副身子,若是不多活动,只怕更要废了。今日这路,本宫定要自己走完。”
解缙看着太子殿下那坚毅的眼神,心中不由得升起几分敬意。太子虽体态臃肿,行动不便,却心性宽厚,仁慈爱民,且在政务处理上,有着远超常人的远见和决断。陛下只看重武功,却忽略了治国安邦的文德。
朱棣的龙辇很快便驶入了京城,朱高煦则骑马跟随在侧,不时与朱棣交流着北征的战况,父子俩有说有笑,仿佛一对亲密的战友。而朱高炽,却是在日头偏西时,才终于抵达了皇宫大门。
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奉天殿时,朱棣正在与众将领议事,殿内气氛热烈。朱棣见他进来,只是淡淡地瞥了一眼,随即又将目光投向了地图,仿佛他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侍卫。
“太子殿下,您总算来了。陛下等您许久了。”一名内侍趋步上前,低声提醒道。
朱高炽拱手行礼,声音依旧平稳:“儿臣来迟,请父皇恕罪。”
朱棣终于抬起头,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朱高炽,冷冷道:“恕罪?你倒是说说,你何罪之有?不过是身子笨重,行动迟缓罢了。这不怪你,怪朕生了你这么个……”他顿了顿,没有说出那个伤人的词汇,但意思已不言而喻。
殿内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那股令人窒息的压迫感。朱高煦在一旁,嘴角微不可察地勾起一抹弧度。
朱高炽却仿佛没听到一般,只是恭敬地站在那里,等待着父皇的训示。他知道,今日的嘲讽,只是一个开始。
02
朱棣的北征虽然大获全胜,但大明朝的边境并非从此高枕无忧。北元残余势力依旧虎视眈眈,西南土司叛乱偶有发生,更别提连年的天灾人祸,使得国库空虚,民生凋敝。朱棣虽然雄才大略,但治国并非只有武力一途。
在朱棣频繁亲征的日子里,监国理政的重担,几乎都压在了朱高炽的肩上。彼时,京师仍在南京,朱高炽便坐镇南京,处理着全国的政务。
一日,朱棣又一次准备北征,临行前,他在奉天殿召集了众臣,商议国事。殿中,朱棣身披戎装,英姿勃发,而朱高炽则一如既往地坐在太子位上,身形宽大,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高炽,朕此次北征,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国事便交由你监国。切记,天下大事,不可有丝毫怠慢。朕要的是一个稳固的大明,而非内乱频发的烂摊子!”朱棣的目光落在朱高炽身上,语气中带着一丝警告。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所托。”朱高炽恭敬地回应,声音沉稳有力。
朱棣哼了一声,随即又看向朱高煦。“高煦,你随朕出征,此次你为先锋,务必勇猛果敢,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
“儿臣定当不辱使命!”朱高煦兴奋地抱拳,眼中闪烁着渴望功绩的光芒。
朱棣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又将目光转向朱高炽,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高炽啊,你这身子骨,就好好待在南京,替朕守好后方。别让那些跳梁小丑钻了空子,更别让朕的江山,毁在你这……”他欲言又止,但那意思却已十分明显,仿佛在说,别毁在你这胖子手里。
朱高炽的脸色有些发白,但他仍旧保持着平静。他知道,父皇是在敲打他,也是在向文武百官表明,他朱高炽,不过是个守家的,真正的栋梁之材,是他的二弟朱高煦。
然而,朱棣的轻视,并没有让朱高炽气馁。相反,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政务之中。
朱棣北征期间,大明南方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洪灾。连日暴雨,使得江南数省良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灾情紧急,朝野震动。
消息传到南京时,朱高炽立刻召集了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尚书,商议对策。
“诸位爱卿,如今江南水患严重,百姓苦不堪言。朝廷当务之急,便是赈灾安民。”朱高炽坐在案前,虽然身形庞大,但眼神却异常清明,声音中充满了焦急与沉着。
户部尚书面露难色:“太子殿下,国库空虚,连年征战耗费巨大,如今要拨付巨额银两赈灾,只怕……”
朱高炽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果断道:“国库虽空虚,但百姓的性命重于一切。传本宫旨意,着户部清查各地储备粮仓,凡有余粮者,先行调拨赈灾。再者,暂停一切不急之工程,将所省银两用于修筑水利,以防后患。”
礼部尚书有些迟疑:“太子殿下,暂停工程,恐有损陛下颜面。陛下回京后,若问责……”
朱高炽目光坚定,一字一句道:“陛下在外征战,是为了大明社稷。本宫在内监国,亦是为了大明百姓。若因顾及颜面而置百姓生死于不顾,那才是真正的有损国体。本宫一力承担!”
他的话掷地有声,让在场的官员们心头一震。他们从未见过太子殿下如此果决的一面。
随后,朱高炽又下令,派遣经验丰富的官员前往灾区,严查贪腐,确保赈灾物资能够真正落到百姓手中。他甚至亲自撰写奏疏,向各地士绅富贾募捐,并承诺朝廷将给予相应奖励。
在朱高炽的雷厉风行之下,江南的洪灾得到了有效控制。虽然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碍,甚至有官员阳奉阴违,但朱高炽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决心,一一化解。他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也提拔了一批有能力、有担当的官员。百姓们对这位胖太子赞不绝口,称其为“仁厚太子”。
朱棣北征归来,听到江南水患已平息,心中不免有些惊讶。他原以为,以朱高炽的性子,定会手足无措,甚至可能酿成大祸。
“高炽,这次江南水患,你处置得不错。”朱棣在御书房召见朱高炽时,难得地露出了赞许的神色。
朱高炽躬身道:“儿臣只是尽了本分。”
朱棣目光锐利,盯着朱高炽看了半晌,才又道:“不过,你暂停了朕修建北平新宫的工程,这笔账,朕还没跟你算呢!”
朱高炽早有准备,他从袖中取出一本奏疏,恭敬呈上。“父皇,儿臣知道此举有悖父皇意愿,但当时灾情紧急,若不如此,恐生大乱。儿臣已将节省下来的银两,尽数用于修筑水利,并附上详细账目,请父皇御览。”
朱棣接过奏疏,随意翻看了几页,发现账目清晰,每一笔开支都注明了用途。他虽然表面不悦,但心中却也清楚,朱高炽此举,确实是为国为民。
“哼,算你这次做得还算周全。但下不为例!”朱棣嘴上不饶人,但语气却缓和了许多。
朱高炽没有反驳,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他知道,父皇虽然嘴硬,但心中并非没有数。
03
朱棣的赞许,犹如昙花一现,很快便被新的烦恼所取代。朱高炽的身体状况,始终是朱棣心头的一根刺。他无法想象,一个连走路都困难的太子,将来如何统御四海,震慑八方。
尤其是在朱高煦的衬托下,朱高炽的“弱”显得更加刺眼。朱高煦自北征归来后,更是春风得意。他不仅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还时常在朱棣面前表现出对军事的狂热和对皇权的渴望。
一日,朱棣在校场检阅军队,朱高煦身先士卒,骑射精湛,引得将士们阵阵喝彩。朱棣看着这个英武的儿子,眼中充满了骄傲。
“好!不愧是朕的儿子!”朱棣大声赞道。
随后,朱棣又将目光投向了站在一旁观阅的朱高炽。朱高炽身形庞大,只能坐在一把特制的椅子上,由内侍小心地抬到校场。此刻,他正拿着一卷兵书,认真地研读着,仿佛对校场上的喧嚣毫不在意。
朱棣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他挥了挥手,示意将士们暂停操练,然后大步走到朱高炽面前。
“高炽,你看看你二弟,再看看你自己!他能上马杀敌,你呢?你连站都站不稳,将来如何统领三军?难道指望敌人看到你这般模样,便吓得退兵不成?”朱棣的语气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嘲讽。
朱高炽缓缓放下手中的兵书,抬头看向朱棣,眼中没有丝毫怨怼,只有一片平静。“父皇教诲的是。儿臣体弱,确实无法像二弟那般冲锋陷阵。但儿臣以为,治理国家,并非只有武力一途。文治武功,缺一不可。儿臣虽不能上马,却可在朝堂上为父皇分忧,为百姓谋福。”
“哼,巧言令色!”朱棣冷笑一声,他指了指校场上的将士,又指了指朱高炽手中的兵书,“你以为读几本兵书,就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兵法之道,乃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拼杀出来的,不是靠你这般,坐在椅子上就能悟透的!”
朱高煦在一旁,适时地拱手道:“父皇,太子哥哥说的也有道理。文治武功,确实缺一不可。只是太子哥哥这身子,若是在沙场上,只怕是……”他没有继续说下去,但那欲言又止的表情,却比任何言语都更具杀伤力。
周围的将士们闻言,有的偷偷发笑,有的则面露不屑。在他们这些铁血男儿眼中,朱高炽这样的太子,确实难以服众。
朱棣看了一眼朱高煦,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随即又瞪了一眼朱高炽。“高炽啊高炽,你若真想为朕分忧,不如先减掉你这身肥肉!别到时候连龙椅都坐不稳!”
这句话,让朱高炽的脸色彻底变得苍白。他张了张嘴,想要辩解,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他知道,父皇对他的偏见,早已根深蒂固,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改变的。
然而,朱高炽的仁厚和治政才能,却也并非无人赏识。
一次,朱棣巡视京师,发现城中多有流民,心中甚是不悦。他召来朱高炽,劈头盖脸便是一顿训斥。
“太子,你监国期间,京师竟有如此多的流民,你这太子是怎么当的?”朱棣怒声问道。
朱高炽躬身道:“父皇,流民之事,儿臣心中有数。京畿之地,连年旱灾,百姓颗粒无收,故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儿臣已命京兆府设粥棚,安置流民,并开辟荒地,组织他们自力更生。”
朱棣听了,眉头紧锁,随即又道:“设粥棚?安置流民?这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你可有长远之计?”
朱高炽沉声道:“父皇,儿臣正与工部商议,欲引白河之水入京,开凿运河,不仅可解决京师用水之困,亦可为流民提供生计。待运河修成,可灌溉沿途良田,解决旱灾之苦。此外,儿臣还计划在京师周边,设立农庄,招募流民耕种,朝廷提供种子农具,待秋收后,按比例收取赋税,既能解决流民生计,又能增加国库收入。”
朱棣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没想到,朱高炽竟然有如此周密的计划。引水入京,开凿运河,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哼,这些都是纸上谈兵!你这身子,能亲自督导这些工程吗?”朱棣嘴上依旧不饶人,但语气中却已少了几分怒气。
朱高炽平静地回应:“父皇,儿臣虽不能亲力亲为,但可派遣得力官员,监督工程。儿臣会亲自审阅每一份奏报,确保万无一失。”
朱棣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挥了挥手,示意朱高炽退下。他心中虽然依旧对朱高炽的体态不满,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儿子在处理政务上,确实有着过人之处。
04
朱棣的内心深处,始终在武功和文治之间摇摆。他亲手打下了江山,更渴望一个能继承他雄风的儿子。朱高煦的勇猛,无疑更符合他心目中储君的形象。然而,朱高炽在监国期间展现出的稳重和仁慈,却又让他无法完全忽视。
朝中大臣们也看出了陛下的心思。以夏原吉、解缙为首的文官集团,大多支持朱高炽。他们深知,朱高炽虽体弱,却心性宽厚,善于纳谏,精通文治。而以丘福、张辅等武将,则更倾向于朱高煦,认为其英武果敢,有大将之风。
这种储君之争,使得朝堂上暗流涌动,气氛紧张。朱高煦更是几次三番地向朱棣进言,暗示朱高炽身体不适,难以承担重任。
一次,朱棣在奉天殿召集众臣议事,讨论漕运改道之事。漕运是国家命脉,关系到南北物资的运输和京师的供给。然而,旧有的漕运河道年久失修,淤塞严重,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
朱高煦率先站出来,慷慨激昂地陈述了自己的观点:“父皇,儿臣以为,漕运改道刻不容缓!当务之急,便是调集大军,沿河开凿,以最快的速度,打通新的河道!儿臣愿亲率十万大军,昼夜兼程,不日便可完成!”
朱棣听了,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朱高煦的提议,虽然有些粗暴,但却充满了军人的果决。
然而,朱高炽却在此时站了出来。“父皇,儿臣以为,漕运改道固然重要,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若调集大军强行开凿,恐劳民伤财,且易引发民怨。漕运改道涉及沿途百姓生计,更需周密规划,而非一味求快。”
朱棣的脸色沉了下来。“那依你之见,该如何做?”
朱高炽拱手道:“父皇,儿臣以为,当先派遣水利专家和官员,实地勘测河道,规划最佳路线。再者,应广招民工,以工代赈,给予合理报酬,而非强征。如此,既可解决百姓生计,又能修筑好运河。此外,沿途还需设立驿站,保障运粮船只安全,并修筑堤坝,以防洪水。”
朱高煦闻言,不屑地嗤笑一声:“太子哥哥此言差矣!勘测规划,广招民工,这得猴年马月才能完成?国之大事,岂能如此拖沓?兵贵神速,漕运亦是如此!”
朱棣也有些不耐烦了。他看向朱高炽,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悦:“高炽,你总是这般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朕要的是雷厉风行,不是婆婆妈妈!”
朱高炽却不为所动,他平静地回应:“父皇,儿臣并非优柔寡断,而是深知民生之艰难。漕运改道,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操之过急,反而会适得其反,酿成更大的祸患。”
殿内气氛紧张,文武百官屏息凝神,不敢发出丝毫声响。他们知道,这是太子与汉王之间的又一次较量,也是陛下对储君人选的又一次考量。
朱棣沉默了片刻,锐利的目光在朱高炽和朱高煦之间来回扫视。他看到了朱高煦的豪迈和冲劲,也看到了朱高炽的谨慎和务实。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让他陷入了沉思。
最终,朱棣没有立刻做出决定,只是挥了挥手,示意众臣退下。
然而,朱高炽的坚持,却在暗中得到了许多文官的支持。他们私下里向朱棣进言,认为太子的方案虽然耗时较长,但却更为稳妥,更符合长治久安之道。
与此同时,朱棣的皇后,徐皇后,在宫中也一直默默地支持着朱高炽。徐皇后出身名门,知书达理,深明大义。她深知朱高炽的仁厚和才干,也清楚朱高煦的野心和冲动。她多次在朱棣面前,委婉地为朱高炽说好话,劝说朱棣不要只看重武功,而忽略了文德。
“陛下,高炽虽然体弱,但他心性纯良,仁厚待人,且在政务上多有建树。他若为储君,定能守成安邦,为大明带来长久太平。”徐皇后柔只看重武功,而忽略了文德。
“陛下,高炽虽然体弱,但他心性纯良,仁厚待人,且在政务上多有建树。他若为储君,定能守成安邦,为大明带来长久太平。”徐皇后柔声劝道。
朱棣听了,只是叹了口气。“皇后啊,你只看到了他的仁厚,却没看到他这副身子,如何能震慑四方?朕的江山,是马背上打下来的,难道要交给一个连马都骑不稳的太子吗?”
徐皇后没有再说什么,她知道朱棣的顾虑。但她也坚信,朱高炽的仁德和智慧,才是大明未来最需要的。
正当漕运改道之事悬而未决之际,北方边境突发战事。瓦剌部落大举入侵,边关告急。朱棣闻讯大怒,立刻调集大军,准备再次亲征。
临行前,朱棣召见了朱高炽和朱高煦。
“高炽,朕此次北征,时间不定。京师和南京的政务,依旧交由你监国。务必稳妥行事,切不可出任何差错!”朱棣的语气虽然依旧严厉,但眼神中却多了一丝凝重。
“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所托!”朱高炽躬身回应。
朱棣又看向朱高煦。“高煦,你随朕出征,此次你为中军主将,可敢再立新功?”
“儿臣愿为父皇肝脑涂地,誓死效忠!”朱高煦激动地跪下,眼中充满了炽热的战意。
朱棣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又将目光投向朱高炽,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高炽啊,你这身子,就好好在京城待着吧。别给朕添乱。”
朱高炽心中一沉,他知道,父皇始终对他缺乏信任。但他也清楚,这是他证明自己的最好机会。
然而,就在朱棣北征的途中,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乱了他所有的部署,也将大明王朝的命运,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
一道紧急军报,如同一道惊雷,劈开了沉寂的夜空,直抵远在边关的御驾。军报上寥寥数语,却让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瞬间如坠冰窟,脸色煞白。
他紧紧攥着那份军报,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在疯狂回响——大明,危矣!而此刻,远在京师的太子朱高炽,正面临着一场足以颠覆一切的巨大危机……
05
那份紧急军报,赫然写着“瓦剌大军突袭京畿,直逼顺天府!”朱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刚刚率领主力大军北征,瓦剌人竟然绕过边防,直插京师腹地!这无疑是对他这位马上皇帝最大的嘲讽与挑战。
“混账!废物!”朱棣怒吼一声,将手中的军报狠狠摔在地上。他气得浑身发抖,双眼赤红。京师是他的心血,是他迁都的根基,是整个大明的象征。一旦京师有失,那将是何等奇耻大辱!
朱高煦见状,立刻跪下请命:“父皇息怒!儿臣愿为先锋,率部火速回援京师,誓死保卫顺天府!”他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彻底压倒朱高炽。
朱棣看着朱高煦,心中涌起一丝希望。高煦确实勇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由他回援,或许能解京师之围。然而,他转念一想,京师并非边关小城,其防御体系复杂,所需不仅仅是匹夫之勇。更何况,此刻主力大军远在塞外,调集大军回援,路途遥远,恐贻误战机。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此刻最重要的是决断。他抬头看向身旁的几位心腹将领和谋士。
“诸位爱卿,京师危急,朕当如何?”朱棣沉声问道。
一名老将颤声道:“陛下,瓦剌人狡诈,此番突袭京畿,恐是声东击西之计。若陛下率主力回援,恐中其埋伏,反失北疆。”
另一名谋士则道:“陛下,京师虽有守军,但主力皆随陛下出征。太子监国,恐难应对此等危局。但若陛下亲率大军回援,北疆空虚,瓦剌人或会卷土重来。”
朱棣陷入了两难。他既担心京师的安危,又害怕中了瓦剌人的圈套。他目光扫过朱高煦,又想起了朱高炽。高煦有勇无谋,冲动易怒;高炽虽有谋略,却手无缚鸡之力。此刻京师面临的,绝不仅仅是军事问题,更涉及民心稳定,物资调配,以及复杂的内外协调。
就在此时,一名传令兵再次冲入大帐,颤抖着呈上一份加急军报。
“报——陛下!京师八百里加急!瓦剌先锋已抵居庸关,守将李庆战死,居庸关失守!”
犹如晴天霹雳,朱棣整个人都僵住了。居庸关是京师门户,居庸关一失,京师便门户大开!
“父皇!”朱高煦脸色发白,他虽然勇猛,但也知道居庸关失守意味着什么。
朱棣猛地站起身,他来回踱步,额头青筋暴起。他想起了朱高炽。那个被他百般嫌弃的胖儿子,此刻正身处京师,独自面对着这滔天的危机。他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担忧,也有对朱高炽能否撑住的怀疑。
他猛地停下脚步,目光落在地图上。京师,顺天府。他在这里倾注了无数心血,他绝不能让它毁于一旦。
“传朕旨意!”朱棣的声音沙哑而沉重,却又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朱高煦,你率五万精兵,即刻回援京师!务必在瓦剌主力抵达之前,稳住京师防线!朕随后率主力大军,星夜兼程,回援!”
朱高煦闻言大喜,立刻领命而去。他知道,这是他立下不世之功的绝佳机会。
朱棣看着朱高煦离去的背影,眼中却闪过一丝忧虑。他知道高煦勇猛,却也知道他性情急躁,缺乏统筹大局的能力。京师之危,并非仅仅靠武力就能解决。
他坐在案前,疲惫地揉着眉心。此刻,他脑海中浮现的,却是朱高炽那张平静而坚毅的脸。
他想起朱高炽在处理江南水患时的果决,想起他提出漕运改道时的周密规划。或许,在这样的危急关头,那个看似柔弱的儿子,反而能展现出意想不到的韧性。
“希望他能撑住……”朱棣喃喃自语,声音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情绪。
06
京师,顺天府。
居庸关失守的消息,如同瘟疫般迅速在城中蔓延开来。百姓们恐慌不已,纷纷收拾家当,准备逃离。城中秩序开始混乱,谣言四起。
太子朱高炽此刻正坐镇午门,脸色凝重。他手中紧握着一份来自居庸关的战报,上面写着守将李庆战死,关隘陷落的噩耗。
“殿下,瓦剌人已破居庸关,不日便将兵临城下!城中百姓恐慌,军心浮动,这可如何是好?”兵部尚书焦急万分,额头冒着冷汗。
朱高炽深吸一口气,努力保持镇定。他知道,此刻他绝不能乱,一旦他乱了,整个京师就彻底完了。
“传本宫旨意!”朱高炽的声音虽然有些虚弱,但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一,立刻关闭九门,严禁人员进出!二,京师所有守军,立刻集结,分守各处城墙!三,召集所有能工巧匠,加固城防,修筑箭楼,准备滚木礌石!四,命京兆府尹安抚百姓,严禁谣言,凡有趁机作乱者,一律严惩不贷!”
他有条不紊地发布着一道道命令,每道命令都直指要害,迅速而果决。
“殿下,城中粮草储备尚足,但饮水……”户部侍郎面露难色。京师水源主要依赖城外玉泉山,一旦被围,饮水将成为大问题。
朱高炽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立刻道:“命人立刻清查城中所有水井,确保水源清洁。同时,调集城中所有盛水器具,储存雨水。传令工部,立刻在城内挖掘深井,以备不时之需!”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文武官员,看到他们眼中从最初的慌乱,逐渐转变为一丝敬佩。太子殿下虽然身体不便,但在危急时刻,却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和决断。
然而,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居庸关失守后不到三天,瓦剌大军便浩浩荡荡地开到了顺天府城下。黑压压的军队,一眼望不到边,旌旗招展,杀气腾腾。城墙上的守军见状,不少人吓得腿软。
瓦剌首领阿鲁台,骑着高头大马,在阵前叫嚣:“城上的明人听着!速速打开城门,献上皇帝宝座,否则,城破之日,鸡犬不留!”
城墙上,朱高炽在内侍的搀扶下,艰难地登上了城楼。他望着城下密密麻麻的瓦剌大军,心中虽然紧张,却也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勇气。
“阿鲁台!你这等跳梁小丑,也敢觊觎我大明江山!”朱高炽的声音虽然不如朱棣那般洪亮,但在扩音器(古代扩音设备)的帮助下,依然清晰地传到了城下,“我大明雄师百万,陛下亲率大军北伐,不日便将回师!你若识相,速速退兵,尚可保全一命!若执迷不悟,定让你有来无回!”
阿鲁台闻言,哈哈大笑:“哈哈哈哈!什么雄师百万?你那皇帝老儿,此刻恐怕还在塞外吃沙子呢!就凭你这个胖子,也想吓退本汗?简直是痴心妄想!攻城!”
随着阿鲁台一声令下,瓦剌大军如同潮水般涌向城墙。箭矢如雨,攻城器械轰鸣,京师保卫战,正式打响!
朱高炽并没有退缩,他站在城楼上,指挥若定。他命弓箭手轮番射击,火炮营集中火力,将士们奋勇杀敌。他虽然无法亲自上阵,却用自己的沉着和智慧,稳定了军心,激发了士气。
然而,瓦剌人攻势凶猛,京师守军数量有限,战况异常惨烈。
07
京师城墙上,战火连天,血肉横飞。朱高炽身披甲胄,尽管行动不便,却始终坚守在城楼之上,指挥着每一处防线。他的嗓子已经沙哑,脸色苍白,但眼神却从未动摇。他知道,京师是父皇的心血,是大明的命脉,他必须守住!
瓦剌人攻城不休,日夜轮番冲击。朱高炽命令守军轮流休息,自己却几乎不眠不休。他亲自巡视各处城墙,激励将士,询问战况,甚至将自己的御膳分发给伤员和疲惫的士兵。他的仁厚和坚韧,极大地鼓舞了军心。
“殿下,西城墙防线告急!瓦剌人架起了云梯,眼看就要攻上来了!”一名传令兵急匆匆地跑来禀报。
朱高炽眉头紧锁,他立刻命令将预备队调往西城墙,并亲自前往督战。当他艰难地挪到西城墙时,瓦剌士兵已经爬上了城头,与明军展开了白刃战。
“杀!一个不留!”朱高炽怒吼一声,他拔出腰间的佩剑,虽然无法亲自挥舞,却用剑指着前方,激励着将士们,“将士们!保卫京师,保卫大明!杀敌立功,本宫重重有赏!”
在他的激励下,明军将士们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战斗力,他们拼死抵抗,终于将攻上城头的瓦剌士兵尽数斩杀,守住了防线。
然而,瓦剌人似乎也知道了朱高炽在城楼上的存在,他们开始集中火力,用投石车和弓箭攻击朱高炽所在的区域。一块巨大的石弹呼啸而至,砸在了朱高炽身旁,碎石飞溅,一名内侍替他挡住,当场毙命。
“殿下小心!”周围的将士们惊呼道。
朱高炽却纹丝不动,他只是平静地看了一眼倒下的内侍,眼中闪过一丝悲痛,随即又将目光投向了战场。他知道,此刻他不能倒下,他必须撑住。
就在京师保卫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朱高煦率领的五万精兵,终于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京师城外。
朱高煦看着被围困的京师,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本以为朱高炽会手足无措,京师会轻易陷落,没想到朱高炽竟然撑住了。
“汉王殿下,瓦剌人兵强马壮,京师守军已是强弩之末。我军长途跋涉,人困马乏,不宜立刻攻城。”一名副将劝道。
朱高煦冷哼一声:“胡说!京师危急,岂能坐视不理?传令三军,立刻攻城,与城内守军内外夹击,一举击溃瓦剌人!”
朱高煦自恃勇猛,不听劝阻,立刻率军向瓦剌大军发起了冲锋。他确实英勇善战,身先士卒,杀得瓦剌人节节败退。然而,瓦剌人毕竟兵多势众,很快便稳住了阵脚,反而将朱高煦的军队团团围住。
朱高煦陷入了重围,情势危急。
城楼上的朱高炽,通过望远镜看到了城外朱高煦的困境。他眉头紧锁,虽然朱高煦一直与他作对,但毕竟是手足兄弟,更是大明将领。他不能眼睁睁看着他陷入绝境。
“传令下去!打开南城门,命京师守军精锐出城接应汉王!同时,所有火炮集中火力,掩护城外军队!”朱高炽果断下令。
众将皆惊:“殿下,万万不可!南城门一旦打开,京师防线便有了缺口!瓦剌人若趁机攻入城中,后果不堪设想!”
“是啊殿下,汉王殿下虽然被围,但毕竟还有五万精兵,或许能自行突围。京师安危,重于一切啊!”
朱高炽却摇了摇头,目光坚定:“汉王被围,若不及时接应,恐全军覆没!京师虽重,但若损失五万精兵,大明元气大伤,又如何抵御瓦剌?本宫相信,只要我等齐心协力,定能将瓦剌人击退!”
他的话掷地有声,让所有反对的声音都偃旗息鼓。
在朱高炽的指挥下,南城门缓缓打开,一支精锐明军冲出城门,在火炮的掩护下,杀向瓦剌大军,与朱高煦的军队内外夹击。
瓦剌人没想到明军会突然出城,阵脚大乱。在明军的内外夹击下,瓦剌大军终于支撑不住,开始溃败。
阿鲁台见势不妙,立刻下令撤退。
京师之围,终于解除了!
朱高煦在突围之后,立刻赶到城楼上,向朱高炽道谢。他看着朱高炽疲惫却坚毅的脸庞,心中五味杂陈。他本以为朱高炽是弱者,没想到在危急关头,竟然是他救了自己一命。
“太子哥哥,多谢……多谢太子哥哥出手相救,否则,小弟今日怕是要折在城外了。”朱高煦的语气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真诚。
朱高炽只是摇了摇头,虚弱地笑了笑:“二弟不必客气,你我兄弟,理当如此。京师之围已解,但瓦剌人并未远遁,我们仍需警惕。”
08
朱棣率领的大军,在得知京师被围,居庸关失守的消息后,立刻星夜兼程,日夜兼程地赶回京师。当他抵达京师城外时,看到的是一片狼藉的战场,以及城头上依旧飘扬的大明旗帜。
他心中一震,连忙策马入城。当他看到疲惫不堪,却依旧坚守在城楼上的朱高炽时,朱棣的眼眶竟然有些湿润。
“父皇!”朱高炽见到朱棣,心中一直紧绷的弦终于松了下来,他颤抖着想要下跪行礼,却因为体力不支,身子晃了晃。
朱棣连忙上前,一把扶住他。“高炽!你……你没事吧?”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关切,语气柔和得连他自己都感到惊讶。
“儿臣无碍,京师……京师守住了!”朱高炽虚弱地笑了笑,眼中充满了疲惫,却也带着一丝骄傲。
朱棣看着这个脸色苍白,身形臃肿的儿子,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段时间,朱高炽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他看到了城墙上被血迹染红的砖石,看到了将士们眼中对朱高炽的敬意。他更听说了朱高炽在危急关头,不顾个人安危,打开城门援救朱高煦的壮举。
那一刻,朱棣仿佛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帝王。一个能够统筹全局,临危不乱,且心怀仁慈的帝王。
“好!好!好啊!”朱棣连说了三个好字,他拍了拍朱高炽的肩膀,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知道,自己一直以来对朱高炽的偏见,是多么的错误。
随后,朱棣召集了文武百官,听取了京师保卫战的详细汇报。当他听到朱高炽在瓦剌大军围城期间,如何有条不紊地指挥防御,如何安抚民心,如何调配物资,如何果断决策援救朱高煦时,朱棣的脸上露出了前所未有的赞许。
“太子监国,临危不乱,调度有方,指挥若定,实乃我大明之福!”朱棣朗声赞道。
朱高煦站在一旁,脸色有些复杂。他本以为自己回援京师,会成为最大的功臣,却没想到,朱高炽的表现,竟然如此出色。他心中虽然有些不甘,但也不得不承认,朱高炽确实救了他一命,而且在京师保卫战中立下了不世之功。
“父皇,此番京师之围能解,太子哥哥居功至伟。若非太子哥哥果断决策,打开城门援救儿臣,儿臣恐怕早已命丧瓦剌人之手。”朱高煦难得地真心实意地说道。
朱棣看向朱高煦,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知道,经过此番磨砺,朱高煦也成长了许多。
然而,朱棣的心中,却已经做恐怕早已命丧瓦剌人之手。”朱高煦难得地真心实意地说道。
朱棣看向朱高煦,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知道,经过此番磨砺,朱高煦也成长了许多。
然而,朱棣的心中,却已经做出了一个决定。
在京师保卫战结束后不久,朱棣召见了朱高炽。
“高炽啊,你监国多年,处理政务,仁厚待民,朕都看在眼里。此次京师之危,你力挽狂澜,保住了大明社稷,更让朕对你刮目相看。”朱棣的语气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温和。
朱高炽躬身道:“儿臣只是尽了本分,不敢居功。”
朱棣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谦虚。“朕知道你一直对朕的偏见感到委屈。朕也知道,你这身子骨,确实不适合冲锋陷阵。但朕现在才明白,一个合格的帝王,并非只有武力一途。文治武功,缺一不可。而你,在文治方面,有着远超常人的才能。”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地看向朱高炽。“朕一生征战,为大明打下了这片江山。但朕也知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大明需要一个能够守成安邦,仁厚爱民的君主。而你,便是最合适的人选。”
朱高炽闻言,心中激动不已,他没想到父皇会说出这番话。他眼眶泛红,跪倒在地:“父皇……”
朱棣扶起他,语重心长地道:“高炽,朕知道你身上的重担。朕也知道,你将来的路,会比朕更加艰难。但朕相信,你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带领大明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09
朱棣的这番话,无疑是给朱高炽吃了一颗定心丸,也彻底平息了朝中关于储君之位的争议。虽然朱高煦依旧心有不甘,但他深知,经过京师保卫战一役,朱高炽在文武百官心中的地位已不可撼动,连父皇都已明确表态,他再无机会。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棣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朱高炽。他不再当众嘲讽朱高炽的体态,反而经常在朝堂上,让朱高炽发表对政务的看法,并采纳他的建议。他甚至将一些重要的军政事务,也交由朱高炽处理,让他逐渐熟悉帝王之术。
朱棣还时常召见朱高炽,与他促膝长谈。他向朱高炽讲述自己征战沙场的经验,也分享自己治理国家的得失。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严厉苛刻的父皇,而更像是一位谆谆教诲的师长。
“高炽啊,朕这一生,虽然开疆拓土,但也有许多遗憾。朕最大的遗憾,便是未能早些看清你的才干。朕一直以为,是那个高高在上,严厉苛刻的父皇,而更像是一位谆谆教诲的师长。
“高炽啊,朕这一生,虽然开疆拓土,但也有许多遗憾。朕最大的遗憾,便是未能早些看清你的才干。朕一直以为,帝王之道,唯武力至上。可如今看来,仁德与智慧,才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朱棣感慨地说道。
朱高炽听着父皇的肺腑之言,心中感动不已。他知道,父皇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弥补过去对他的亏欠。
然而,朱棣的身体状况却在此时亮起了红灯。连年的征战,繁重的政务,早已透支了他的健康。在又一次北征途中,朱棣突发疾病,病情危急。
消息传到京师,朱高炽心急如焚。他立刻派遣太医前往诊治,并日夜向上天祈祷父皇能够转危为安。
在朱棣病重期间,朱高煦再次蠢蠢欲动。他秘密联络一些武将,试图趁机发动政变,夺取皇位。然而,他的举动却被朱高炽安插在军中的眼线及时发现。
朱高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他可以选择雷厉风行,立刻铲除朱高煦,以绝后患。但他却选择了另一种方式。
他秘密召见了朱高煦的心腹将领,晓以利害。他指出,朱高煦此刻发动政变,不仅会背上谋逆的罪名,更会引发大明内乱,让瓦剌等外敌有机可乘。他承诺,只要他们忠于朝廷,他日绝不会秋后算账。
那些将领们在朱高炽的劝说下,最终选择了放弃。他们知道,朱高炽虽然仁慈,但却绝不软弱。而且,朱高炽的仁德和智慧,也让他们看到了大明的希望。
朱高煦的阴谋,最终胎死腹中。当朱棣得知此事后,他并没有责怪朱高炽对朱高煦的宽容,反而更加肯定了朱高炽的仁德和智慧。他知道,朱高炽能够以德服人,而非一味地依靠武力镇压,这才是真正的帝王气度。
朱棣的病情虽然有所好转,但身体却已大不如前。他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
10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朱棣将朱高炽召到病榻前。他紧紧握住朱高炽的手,眼中充满了不舍与期望。
“高炽啊,朕的时间不多了。朕这一生,征战沙场,开创永乐盛世,也算无愧于列祖列宗。但朕最大的功绩,便是选择了你作为大明的继承人。”朱棣的声音虚弱而沙哑,却又带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坚定。
朱高炽泪流满面,他跪在父皇的床前,哽咽道:“父皇……”
朱棣轻轻拍了拍他的手,示意他不要说话。“朕知道,你一直对朕的嘲讽耿耿于怀。朕也知道,你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朕之所以那样做,并非真的瞧不起你,而是希望你能变得更强,能够承受住帝王的重压。”
他顿了顿,深吸一口气,继续道:“朕是马上皇帝,朕的江山是马背上打下来的。所以朕一度以为,朕的继承人,也必须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勇士。但京师保卫战,你让朕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帝王。一个能够守成安邦,仁厚爱民,且心怀天下的帝王。”
“大明需要一个能够休养生息,发展民生的君主。而你,正是最合适的人选。你的仁慈,你的智慧,你的稳重,都将是大明未来的基石。”朱棣的目光穿透了黑暗,仿佛看到了大明未来的辉煌。
“朕将皇位传给你,并非因为你是长子,而是因为你值得。朕相信,你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比朕更出色的帝王!”朱棣的声音越来越微弱,但他眼中对朱高炽的信任和期望,却越来越浓。
朱高炽紧紧握住父皇的手,泪水模糊了视线。他知道,父皇是将整个大明江山,以及他所有的期望,都托付给了自己。
数日后,永乐大帝朱棣驾崩。临终前,他颁布遗诏,明确立朱高炽为皇太子,继承大统。
朱高炽在悲痛中继位,是为明仁宗。他登基后,立刻推行仁政,停止了朱棣时期的大规模对外征战和耗费巨大的工程,减免赋税,释放宫女,平反冤案,与民休息。他重用贤臣,广开言路,使得大明朝迅速从连年征战的疲惫中恢复过来,迎来了短暂却辉煌的“仁宣之治”的开端。
朱高炽的仁政,让百姓们安居乐业,国力日渐强盛。虽然他在位时间不足一年,却为大明王朝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朱棣的选择是何等英明。
朱棣的阴阳嘲讽,是他对朱高炽的独特磨砺;而他最终硬咬着后槽牙传位,则是他作为帝王对社稷未来的深远考量与无奈的父爱。他看到了朱高炽身上,那比武功更重要的仁德与智慧,最终选择了一个能为大明带来长久太平的守成之君。这场看似矛盾的父子关系,最终成就了一段帝王传承的佳话。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