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山雨欲来!小马科斯众叛亲离,内战火种已燃,恐难逃自家军队反噬

发布日期:2025-11-22 16:49    点击次数:168

今年10月28号的枪声,撕裂了菲律宾南部蒂波蒂波镇的宁静。对当地人来说,这天就像末日降临,两千五百多户人家丢下一切,拖家带口逃进了旁边的丛林里,学校和政府大楼瞬间人去楼空。但远在马尼拉总统府的小马科斯,可能还没意识到,比南部山林里的枪声更致命的,是自家军队高层传出的风声。

军方总参谋长罗密欧·布劳纳在10月3日公开承认,有退役的将军正在军中四处游说,鼓动现役军官发动政变。这番话无疑是将菲律宾内部的火药桶彻底点燃了。南部小镇的冲突只是个引子,真正的大戏,早已在军队高层和政治核心圈上演。

小马科斯如今的支持率已经跌到了14%的冰点,比他父亲被推翻前夕还惨。这背后最大的推手,不是别人,正是他昔日最铁的盟友——副总统萨拉·杜特尔特。俩人曾经的政治联姻,短短两年就走向了彻底的破裂。

今年6月,萨拉·杜特尔特干脆辞掉了教育部长一职,公开与小马科斯分道扬镳。她甚至放出狠话,暗示会用“雇佣杀手”来对付马科斯。更让小马科斯头疼的是,连他亲姐姐伊梅·马科斯也临阵倒戈,站到了萨拉那边,指责他把政府“卖给了其他政治门阀”。

家族的反目和盟友的背叛,让小马科斯在菲律宾这个讲究门阀政治的地方,瞬间成了一个孤家寡人。杜特尔特家族在南部的势力盘根错节,尤其是在军警系统里,大量军官都曾是老杜特尔特的亲信,现在他们听谁的,还真不好说。

马尼拉的政治斗争有多激烈,南部的枪声就有多响亮。菲律宾南部常年动荡,根子在殖民时代就埋下了。信奉伊斯兰教的摩洛人跟北方的天主教徒本来就不是一路人,历史遗留问题一直没解决。1968年的“贾比达事件”后,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MILF)崛起,跟政府打了半个世纪。

好不容易在2014年签了和平协议,政府承诺给自治权、发展经济,还帮着MILF的武装人员找出路。结果呢?协议签了快十年,政府的承诺几乎没兑现。至今还有一万四千名MILF成员等着被裁军安置,结果政府就是拖着不办。人家放下枪是图个好日子过,结果被耍了,换谁能忍?

信任一旦崩塌,就再也捡不回来了。许多武装派系脱离MILF的控制,重操旧业,这就是蒂波蒂波镇枪声再起的根本原因。军方轻描淡写地称其为“家族冲突”,但当地人都清楚,这背后就是对政府失信的怒火。这种怒火,从两个月前伏击救援车队的事件,一直燃烧到现在。

南部的火还没灭,北边的威胁又来了。以前只敢在山里打游击的“新人民军”,现在越来越嚣张,活动范围已经推到了离首都马尼拉只有180公里的奥罗拉省。这已经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有计划地向着菲律宾的政治心脏地带渗透。

他们敢这么干,就是看准了中央政府已经乱成一锅粥。更危险的信号来自军队内部。今年3月,一架菲军的FA-50战斗机在南部坠毁,官方一口咬定是“机械故障”,可民间都传是被叛军用肩扛式导弹打下来的。老百姓宁可信叛军,也不信官方,可见军方的公信力已经荡然无存。

军队现在的处境很尴尬。那些忠于杜特尔特的老兵,对给小马科斯卖命毫无兴趣。而美国的态度则更加微妙,尽管小马科斯被视为“最亲美的领导人”,但华盛顿似乎对他在南海问题上的摇摆不定也失去了耐心。有传言说,美国中情局甚至想扶植国防部长特奥多罗上台,换个更听话的代理人。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来自民间。今年菲律宾的通胀率飙升到了6.1%,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9月份,二十多个城市爆发了“万亿比索游行”,抗议防洪工程中的巨额贪腐。民众围堵总统府,高喊着“萨拉当总统”的口号。

面对滔天民怨,小马科斯的反应简直是火上浇油。他居然公开表示,洪水是“新常态”,要求民众“习惯与洪涝共存”。此话一出,彻底点燃了民众的怒火。一个不能解决民生问题,反而要人民去适应灾难的政府,凭什么还指望得到人民的支持?

菲律宾的政治历史,似乎总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从老马科斯的独裁,到阿罗约时期的政变威胁,军方一直是决定天平倒向哪边的最终砝码。如今的小马科斯,民意崩盘、经济危机、外部干预、内部背叛,所有触发政变的条件几乎都已集齐。他把全部精力放在南海,想靠着外部势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却忽视了脚下的土地正在燃烧。一个国家没宣布内战,不代表内战没有开始。当中央政府的权力仅存于纸面,当地方武装的枪声成为新的规则时,事实上的分裂就已经无可避免。小马科斯最危险的敌人,从来不是来自海上,而是来自他本该保护的人民和他本该掌控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