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人逼退老板!300多亿中国资产要遭吞并

发布日期:2025-10-26 17:30    点击次数:145

“荷兰人把老板踢出局,只要了三天。”

10月12号晚上,闻泰科技发公告:安世半导体被荷兰政府“托管”,中国股东先靠边站。消息一出,朋友圈刷屏,有人喊抢劫,有人骂活该,还有人直接甩表情包:欧洲人抢东西也提前预告?

先把时间倒到半个月前。9月29号,欧盟27国在布鲁塞尔搞了场签约仪式,弄了个“半导体联盟宣言”,口号喊得震天响:重振欧洲芯片。第二天,荷兰经济部直接甩出部长令,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30家子公司的资产,期限一年。第三天,公司里的荷兰首席法务官Ruben带着德国籍CFO、COO冲进法院,申请调查自家公司。法院没多问,直接给临时令:张学政停职,99股交托管,中国资本只剩1股,收益还在,投票权没了。

三天,老板变局外人。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安世,其实人家在汽车芯片界混得风生水起。一辆新车里,从雨刷控制到刹车系统,几十颗芯片少不了,安世就专做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零件”。2018年闻泰花了300多亿把它全资吞下时,外界一致看衰:做手机代工的,跑去搞芯片?蛇吞象嘛。结果股价两年翻了九倍,市值冲到2100亿。可惜好景不长,手机行业入冬,芯片战开打,安世的营收和利润一路下滑,2024年净利润只剩23亿,闻泰自己干脆把ODM业务卖给立讯,一门心思押宝半导体。

荷兰人挑的节点,又准又狠。安世刚把欧洲债务清零,五年给荷兰交了1.3亿欧元税,厂房、研发、扩产的钱都是中资掏的。果子熟了,对方拎个篮子就来摘。

有人翻出旧账:2021年安世救了英国一座快倒闭的晶圆厂,刚救活就被英国逼着卖给美国公司;2023年德国取消安世补贴;荷兰三天两头审查收购。套路都一样:先用“国家安全”四个字,再把你口袋里的股权慢慢掏空。

欧洲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联盟宣言”刚签完,荷兰先抢个样板房。反正宣言里写的“开放、资本合作”,解释权在他们嘴上。

闻泰现在只剩收益权,治理权挂零。接下来一年,公司重大决策全由托管人说了算,托管人是谁?荷兰政府还没公布,但用脚指头想也知道,不会是中资背景。案子继续审,结果未定,可一年空档足够欧洲把技术、客户、供应链摸个透。

最尴尬的是,这出戏还没法直接骂街。荷兰用的是法院程序,看上去“依法办事”。可程序三天走完,效率之高,连本地律师都咂舌:平时破产重组审半年,这回像开了火箭。

安世员工更忐忑。公司群消息一条接一条,先是CEO换人,再是冻结资产,接着客户来问:供货还稳不稳?销售部连夜开视频会,拍着胸脯保证“生产照旧”。但客户不信,欧洲车企直接找备胎,亚洲车企也开始询价,订单悄悄分流。

资本市场上,闻泰科技的股价12号公告当天直接躺地板,14万手封单压跌停。股吧里有人骂“活该崇洋”,也有人叹“时代变了”,还有人直接甩段子:当年花了三百亿娶回来的媳妇,现在连家门都不让进。

更闹心的是银行。安世在欧洲做了银团贷款,中资银行牵头,现在突然托管,贷款协议触发交叉违约条款。几家大行连夜开会,一边给总行写报告,一边给借款人发函,要求追加担保。担保?人都被踢出局了,拿啥担保?

回头看,闻泰其实早踩过雷。2022年美国把中芯国际拉进实体清单,安世部分产品用的就是中芯代工,立刻被欧洲客户追问供应链安全。闻泰当时紧急换流片,成本飙了15%。那回就有人在内部邮件里提醒:地缘政治迟早烧到咱身上,得留后路。可惜后路没修完,前门先被踹。

现在摆在桌面上的剧本,大概率两种:要么欧盟资本整体接盘,安世变“欧世”;要么中资被逼签不平等条约,投票权稀释到象征性。荷兰政府嘴上说“临时措施”,但一年足够把生米煮成熟饭。

有人说可以打官司,告到欧盟法院。可律师算了笔账:走完一审二审至少三年,三年里客户跑光、技术迭代两轮,赢了也是空壳。

还有人支招,找中国商务部出面谈判。可商务部手里牌也不多:欧洲市场占安世出货量四成,真撕破脸,对方直接加关税,伤的还是自己。

更现实的一条路,闻泰干脆断臂求生,卖掉剩余股权,拿钱走人。但这300亿买的资产,按现在市场估值打对折都难,还得看荷兰脸色给不给批。

最惨的是当年高位冲进去的小散。2020年171块没舍得卖,现在只剩零头,股吧里一片哀嚎:当年吹“中国版英飞凌”,现在变“欧洲提款机”。

也有人自我安慰:半导体周期总会回来,欧洲自己玩不转,迟早还得找中国产能。可周期回来之前,安世的市场份额早被英飞凌、意法吃干抹净。

说到底,这就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养肥再宰”。先是开放市场让你投资,等你把技术、产能、渠道都铺好,再找个“国家安全”理由接管。英国干过,德国干过,荷兰只是更直白。

至于信誉?欧洲议会发言人面对记者追问,只回一句:我们依法办事。潜台词:游戏规则我定,输赢当然我收。

闻泰现在能做的,只剩在法庭上慢慢磨时间,同时祈祷欧洲车企别集体跳船。可祈祷没用,德国大众已经悄悄给英飞凌追加订单,法国雷诺也开始和意法谈替代方案。客户最现实,谁供货稳就买谁的单。

回头看,2018年那场收购,媒体吹成“中国资本出海典范”,现在成了“出海踩坑指南”。典范还是坑,只隔了一条“国家安全”红线。

更讽刺的是,荷兰经济部长在宣言签字仪式上高举香槟:欧洲团结是里程碑。话音未落,就先把盟友之外的股东踢出群。团结?团结欧洲人而已。

故事讲到这儿,结局还没写完。案子继续审,股价继续躺,客户继续观望。唯一确定的是:未来一年,安世的公章将由欧洲人保管。

三百亿学费到账,下一节课该教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