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为“十五五”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明确了方向,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无疑为当前的石化化工行业发展吹响了号角,也为未来高质量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方向。能否精准理解这份《方案》,进而推动行业转型与升级,将直接决定这个国民经济支柱行业在未来的长远命运。
石化化工行业作为经济领域的“基本盘”,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也是现代工业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数据显示,2024年,石化化工行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总量的14.9%,这一比例表明了行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的重要性。然而与此同时,行业内部的矛盾无处不在。例如,炼油行业早已显现出成品油过剩的问题,年平均出口成品油甚至高达4500万吨,而成品油自给率更是超过100%。这真是让人不得不感慨:当供给大于需求,涨价容易,消化过剩却是另一回事。
面对此等局面,《方案》显然离不开针对性的避坑之策。解决产能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面临着两条“硬杠杠”。一方面,要严格把控新增产能,遵循“减油增化”的行业转型方向;另一方面,还得啃掉老旧装置的“硬骨头”,推进炼油装置更新换代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毕竟,那些年代久远且技术落后的设备,不仅拖动行业后腿,对环境也是一大负担。正如一个老房子,东墙漏西墙倒,修了这边那边又塌,索性拆掉重建更划算。
当然,仅有“硬核治理”还不够,绿色理念的植入成为行业转型的核心点。减污降碳、本质安全提升和效能优化是重头戏,“控增量、改存量”则为行业朝向效率优先目标迈出了新步伐。如中石化节能技术服务公司的实践所展示,他们通过工艺装置优化、热能回收等方式帮助企业在环保与盈利间难得实现了双赢。别说国际买家对“低碳产品”趋之若鹜,单就自身而言,降耗增效的好处谁用谁知道。
说到驱动行业增长,科技创新永远是核心发动机。新的发展阶段,产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攻克诸如催化剂研发和高端聚烯烃产业化等卡脖子问题。清楚地记得,汽车发动机领域卡壳几十年间,市场被外国占据接近一半,尽在于关键技术被牢牢把握在别人手中。石化化工行业或许将重塑规则,而不仅仅是追随规则。像联泓新材料科技这样的企业,凭借自主创新,已经在高端产品的开发上跨出坚实的一步。
然而,喜剧背后也有警钟。行业头部企业的加速转型不是全貌,中小企业因为资金、人力等制约着急也无用。这种天平失衡如不能解决,不仅会拖累整体行业的发展节奏,而且难以建立起真正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借此,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从政策支持、技术协作生态到绿色金融激励,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高效、操作性强的扶持机制呢?
这不免让人思考:既然“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已成为常态,行业内部是该协同作战,还是继续各自为战?在这场关乎经济长远命运的新赛道上,我们又该如何确保这艘巨轮稳步行驶,不掉队、不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