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销量火爆,为何还要砸钱上央视_真相让人意外!

发布日期:2025-07-28 04:36    点击次数:148

最近很多人都在议论一件事,就是小米汽车明明现在火得一塌糊涂,订单都排到大半年后了,车间里生产线估计都快冒烟了,可它为啥还要花大价钱,跑到中央电视台去打广告呢?

这事儿乍一听,确实让人有点想不通。

现在看电视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大家的时间都被手机里的短视频、各种应用给占满了。

小米汽车的目标客户,不正是这群玩转互联网的年轻人吗?

他们不看电视,这广告打给谁看呢?

再说了,小米的创始人雷军,他自己就是个行走的“流量包”,随便发个动态,说一句“累了”,都能轻轻松松上热搜,这可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免费宣传。

放着这么好的免费资源不用,偏要去花钱投放到一个看起来有点“过时”的传统媒体上,这笔账怎么算都觉得有点亏。

小米汽车现在又不愁卖,车都交不出来,也不指望央视这一个广告能带来多少新订单。

那么,小米这么做,背后到底图的是什么呢?

其实,这步棋要是细细琢磨,就会发现它下得相当有水平,考虑得远比我们普通人想的要深。

首先,咱们得把思路从“卖车”这两个字上挪开一点。

广告的作用,不完全是为了直接促进销量,尤其是在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平台上。

它更重要的一个作用,是给品牌增加信誉和分量。

我们想想,小米这个品牌,在大家心里是什么印象?

很多人会想到手机、充电宝、智能家居,核心词是“性价比”、“互联网模式”、“粉丝经济”。

这些标签帮助小米快速成长,但也让品牌形象显得比较年轻化,甚至有点“亲民”得过头了。

当小米开始制造汽车这种价值二三十万,关系到一家人安全和生活品质的大件商品时,光有“亲民”和“酷”是不够的,它急需一种能让大家普遍信赖的“稳重感”和“权威感”。

放眼全国,还有哪个平台比中央电视台更能提供这种感觉呢?

当小米SU7在纽博格林赛道飞驰的画面,伴随着“品牌强国工程”的标识出现在CCTV的屏幕上时,它传递给观众的信息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不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跨界造车的新闻,而是向全国人民宣告:我,小米汽车,是得到国家级平台认可的、有技术实力的正规军。

这个广告,与其说是打给那些已经下单的年轻“米粉”看的,不如说是打给这些“米粉”的父母、亲戚、朋友,以及那些对新生品牌持观望态度的更广大人群看的。

比如说,一个年轻人想买小米SU7,家里的长辈可能会担心:“这个牌子刚造车,靠不靠谱啊?”这时候,央视的广告就成了一个最有力的佐证:“您看,都在中央台打广告了,国家都认可的,能差到哪里去?”这一下子就打消了很多人的顾虑。

所以说,这笔广告费,实际上是为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买了一份沉甸甸的“保险”,让它从一个“网红”品牌,向一个“国民”品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其次,这背后藏着一个更长远的战略,那就是“破圈”。

任何一个品牌,如果想真正做大做强,都不能永远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玩。

小米拥有非常庞大且忠实的粉丝群体,这是它巨大的优势,也是它第一款车能够一炮而红的基础。

发布会后订单爆满,充分证明了小米粉丝的购买力。

但我们也要看到,汽车市场的竞争,最终比拼的是谁能赢得更广大消费者的心。

光靠粉丝,企业可以活得很好,但很难成为像大众、丰田那样的行业巨头。

所以,小米汽车必须要想办法,从“米粉的专车”变成“所有人的选择”。

在央视投放广告,就是一次非常精准的“破圈”行动。

它针对的,恰恰是那些平时不太接触互联网营销信息的人群。

这部分人可能对小米的了解还停留在手机上,他们不刷微博,也很少看数码博主的测评视频,但他们会看新闻联播,会看天气预报。

当他们在电视上,反复看到一辆外形流畅的中国品牌汽车在世界顶级赛道上刷新纪录时,会在他们脑海里留下一个非常深刻且直接的印象:这个叫小米的,技术很厉害,造的车有水平。

这个印象可能不会马上转化为订单,但它像一颗种子,已经种下去了。

等到未来某一天,当这个家庭有购车需求时,“小米汽车”这个选项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他们脑海里,并且是和“高性能”、“高科技”这些正面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的。

这就是用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去开拓互联网流量难以覆盖的增量市场,为品牌的长远发展铺路。

最后,我们还要看到,作为互联网营销的大师,雷军比谁都清楚网络流量的另一面,那就是它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风险。

网络世界是一个舆论场,能把你捧上天,也能在一夜之间让你陷入争议的漩涡。

小米汽车享受了巨大的流量红利,同时也承受着同样巨大的舆论压力。

网络上任何一点关于车辆的负面消息,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形成所谓的“流量反噬”。

完全依赖这种高度不稳定的舆论环境来塑造品牌,风险是非常大的。

企业需要一个稳定、可控、权威的声音来传递自己的核心价值。

央视广告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它像一个定海神针,不管网络上如何风起云涌,它都在那里,稳定地向外输出小米最想让大家记住的品牌形象——技术领先、品质过硬。

此外,网络营销的效率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早些年,网络广告精准高效,但现在,随着信息爆炸,各种“水军”、无效流量越来越多,广告的实际效果正在打折扣。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视频有几百万的播放量,看起来非常热闹,但这里面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的潜在客户?

又有多少只是为了看热闹、甚至是为了“黑”而来的?

这种“广撒网”的模式,投入的成本越来越高,捞到的“大鱼”却可能越来越少。

所以,一个成熟的企业绝不会把所有的宝都押在网络营销上。

小米在央视投放广告,正是在探索一条更立体、更健康的营销道路,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网络媒体的传播力结合起来。

这不仅不是一步“昏招”,反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着眼于未来的战略布局,展现了一个企业想要做大做强,成为百年老店的长远眼光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