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下午,厦门地铁1号线车厢里突然飘起一股刺鼻的焦糊味,不少乘客正低头刷着手机,有人还在纳闷是不是哪家小吃外卖掉锅了。结果定睛一看,是一个男乘客手里的充电宝开始冒烟。这种场面,说实话,大伙儿都吓了一跳。好在当时有地铁员工反应特别快,几步冲上去就把情况控制住了,把那块作怪的充电宝第一时间带下车。整趟列车只耽搁了一分钟,就恢复正常运营,这效率让不少网友直呼“太给力”。
其实类似的事最近真不算稀奇。有网友调侃说:“现在出门要不是手机没电,就是怕身边人的充电宝爆炸。”你别说,还真不是危言耸听。今年以来,不光是地铁,高铁、飞机上也频繁传出旅客携带锂电池产品起火冒烟的新闻。不久前某航班上,一个乘客行李里的移动电源也是突然自燃,把机舱搞得鸡飞狗跳。有个大V吐槽道:“以后安检是不是得专设‘查查你的充电宝’窗口?”
为什么这玩意儿成了隐形炸弹?追根溯源,无非两个字:质量。一些无良厂家为了压缩成本,用劣质甚至翻新的锂芯,再加上一些山寨品牌连最基本的3C认证都没有,更别提什么安全测试。有业内人士私下透露,现在市面上一些便宜货纯粹就是“定时炸弹”,碰运气买到好的算你走运。
这事可不是危言耸听。据IT之家报道,今年已经有多个知名品牌因为发现产品存在安全风险,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要求召回相关批次,还有不少企业直接被暂停或者撤销3C认证资格。你以为大牌就一定靠谱?有网友感慨:“原来我一直迷信的大厂,也会翻车啊!”事实证明,只要监管稍微松懈一点,这类问题就会像韭菜一样割不完。
面对这种局面,有关部门显然坐不住了。从七月到九月,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针对移动储能设备——也就是咱们常用的各类充电宝——的大排查和集中整治行动。据悉,这次重点盯紧CCC强制性认证环节,对那些已经拿到证书但实际产品偷工减料、虚假宣传的小作坊企业进行彻底清理,还打算试点改革CCC标志,让老百姓买东西的时候更容易辨认真假。这波操作可以说是对症下药,也让消费者心里多少踏实点。
不过,说到底光靠政府管控还远远不够。“谁的钱包谁心疼”,选购电子产品尤其是随身携带进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的时候,多长个心眼总没错。一位老用户分享经验:“别贪图便宜,一分价钱一分货,那种三十块钱两万毫安时的大容量,你敢买吗?”其实仔细想想,日常生活中我们早已离不开这些“小钢炮”,但它们如果缺乏规范和约束,就可能变成潜伏在身边的不定时炸弹。
所以问题来了: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该怎么防范此类风险?除了认准正规渠道购买、有CCC等权威认证标识外,是不是应该多留意官方发布的信息动态,比如哪些品牌被召回、哪些型号被曝光黑榜?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商家也该承担更多责任,比如主动提醒用户不要过度使用、不建议边用边冲等等。毕竟大家都是奔着方便来的,可不能最后变成自己吓自己吧?
这一次厦门地铁处置及时,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但类似事件每年都在全国各城市反复出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多一点警觉,多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是不是能减少很多本可以避免的小事故呢?城市越来越智能化,各种高科技设备层出不穷,可生活中的小细节才是真正考验现代社会治理能力和公众素养的一道道关卡。不知道屏幕前正在读文章的你,会不会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随身装备,下次遇见相似情况,又会怎么选择呢?
#热点观察家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