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火协议午夜变废纸!柬军炮火复燃,泰军趁夜猛攻,是谁幕后主使?

发布日期:2025-08-10 15:02    点击次数:107

一份多方促成的停火协议,在本年7月29日零时正式生效。可这份约定只维持了片刻,泰柬边境的枪炮声刚落,泰方就立刻指责柬埔寨方面发动袭击,并宣称这是“自卫反击”。这让不少人感到困惑:一份看似能带来和平的协议,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战火为何重燃

冲突的迹象早在本年7月16日就已显现。三名泰国士兵在边境巡逻时,不慎踩中了地雷。其中一人右腿被炸断,不得不截肢。泰国方面随即坚称,这是柬埔寨新埋设的违禁地雷。柬埔寨则反驳说,地雷属于“历史遗留”,并且指责泰国士兵越过了边界线。

一周后,局势迅速恶化。本年7月23日,泰国率先采取强硬行动,宣布关闭所有边境口岸,同时驱逐了柬埔寨大使,将两国外交关系降至代办级别。柬埔寨在不到24小时内迅速作出对等反制,两国关系骤然紧张,几乎到了断交的边缘。

枪声很快在本年7月24日清晨再度响起,地点就在争议已久的柏威夏寺附近。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先开火”,冲突迅速蔓延至12个边境地区。泰国军队调动F-16战机,轰炸柬埔寨奥多棉吉省的军事指挥部。柬埔寨军队则使用BM-21火箭炮还击,炮火甚至落入了泰国素林府的平民区。

这场激战持续了五天,伤亡数字惊人。超过38人死亡。至少15万泰国人和13万柬埔寨人被迫逃离家园,联合早报报道称流离失所的总人数已超过30万。泰国素林府的平民区遭到火箭炮袭击,9名无辜平民当场丧生。柬埔寨萨姆劳村被猛烈爆炸摧毁,只留下一片焦土和废墟。

历史恩怨与政治计算

这次冲突的根源,能追溯到殖民时代留下的旧账。早在1907年,法国殖民者在划定边界时,虽然将柏威夏寺主权归属柬埔寨,但对寺庙周边4.6平方公里的土地归属问题,却处理得非常模糊,这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1962年,国际法院裁定寺庙归柬埔寨所有,但围绕周边土地的争议依旧没有解决。到了2013年,国际法院再次裁定这些土地应属柬埔寨,但泰国方面始终未能完全执行裁决。

除了边界争议,两国之间的政治博弈也明显加剧了对立。在本年6月,柬埔寨前首相洪森突然公开了他与泰国前总理佩通坦的“密谈录音”,录音内容涉及到双方在边境问题上可能做出的妥协。

这段录音直接导致佩通坦被停职,也为泰国军方扩大自身权力提供了机会。军政府需要边境冲突来转移国内矛盾,而洪森家族则试图通过展现强硬姿态来巩固自己的权威。

停火?各方都有想法

在中国、美国(在任的特朗普政府)以及马来西亚的共同努力下,泰国代理首相普坦与柬埔寨首相洪马内最终在吉隆坡举行会谈,并就边境冲突达成了停火协议。他们同意从本年7月29日零时起无条件停火。马来西亚方面在记者会上强调,这是“恢复和平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柬埔寨首相洪马内也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感谢了马来西亚、特朗普和中国的调解工作,并表示“前线局势已缓和”。

然而,停火协议生效的瞬间,泰国陆军发言人温泰·素瓦里就紧急发表声明:“停火生效之际,柬埔寨军队对泰国境内多个区域实施武装攻击,泰国被迫自卫还击!”柬埔寨方面对此保持了沉默。前线的记者证实,“午夜后交火确实有所减少。”不过,“减少”的背后,是泰国军方监测到多次攻击后,主动宣称的“正当自卫”。

从目前情况看,泰柬两国似乎都没有强烈的意愿真正停火。泰国军队已占领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茄子山,这个地方距离柏威夏寺仅有3公里,柬埔寨方面将它视为眼中钉。泰国军事力量远超柬埔寨,泰军也显然希望在战场上扩大战果。

笔者以为

本年7月29日的所谓“无条件停火”,更像是战火暂时歇下来的一个逗号,而不是真正的句号。泰柬边境表面下的平静,无法掩盖柏威夏寺历史纠葛的未解。两国高层之间复杂的政治算计,以及军事实力悬殊带来的不对等,这些因素都让和平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只要深层矛盾没有解决,而双方各自的战略考量没有改变,那么这场旷日持久的边界冲突,未来还会发生什么,恐怕谁也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那些因冲突流离失所的几十万民众,他们真正能安心回家的日子,或许仍然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