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 “集体沉默”,斯洛伐克总理独闯九三阅兵,日本 “暗手” 作祟?

发布日期:2025-09-11 04:28    点击次数:55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九三阅兵之际, 26国领导人确认出席 北京的活动,但欧盟主要大国领导人 集体缺席 ,仅有 斯洛伐克总理罗伯特·菲佐 (Robert Fico)作为欧盟成员国领导人代表参加 。

欧盟的集体缺席与其近期在对华政策上的一系列动作形成对比,例如在 欧盟第18轮对俄制裁名单中纳入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 ,以及频繁提及“产能过剩”、“去风险”等议题 。此举也与众多其他国家领导人的积极参与形成反差。斯洛伐克总理菲佐的出席显得尤为突出,他此前也曾因计划参加莫斯科红场阅兵而与欧盟发生争执,强调其国家主权和独立外交立场 。

多数欧洲国家在二战期间的主要战场在欧洲,并未直接参与亚洲战场对日作战。进行跨区作战的主要是当时的“三巨头”,美、苏、英。其他欧洲国家要么被德国迅速击溃,要么挣扎求存,对亚洲战场的了解和历史记忆有限。 历史教育与记忆焦点 :欧洲的历史教育和集体记忆更聚焦于欧洲战场、纳粹浩劫及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对中国军民 14年浴血抗战及其巨大牺牲(伤亡超3500万人)的历史了解和共鸣相对较少 。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曾直言,欧洲“愈来愈无足轻重”,欧盟在应对中美竞争力挑战上效果不彰,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 ,关键时刻难以摆脱美国影响作出独立决策 。身份认同与内部矛盾 :欧盟内部在如何平衡“对华经贸依赖”与“价值观同盟义务”间存在矛盾。有分析指出,欧盟在乌克兰等问题上对华存在“双标”,其逻辑难以自洽,暴露了内部协调的困境 。

菲佐出席北京九三阅兵的理念与其坚持参加莫斯科红场阅兵一脉相承。他明确表示,此举是为了 向所有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贡献的国家致敬 ,认为 历史不能被歪曲,正义应该被看见 。他曾强硬回应欧盟对其计划访问莫斯科的警告,称“ 现在是2025不是1939 ”,强调斯洛伐克是主权国家,其领导人有权决定出访目的地 。

菲佐强调,参加中国阅兵 不代表选边站,也不是与欧盟对着干 ,而是明确表达斯洛伐克 支持多边合作 的立场。他批评了非此即彼的“小孩过家家”式外交思维,呼吁欧洲应睁眼看世界,多与中国等域外力量接触以实现发展 。菲佐对欧盟集体缺席表示 非常遗憾 ,认为欧洲“ 故步自封,傲慢自大 ”,沉迷于过去荣光,未能正视世界多极化趋势。他的出席,代表了欧洲内部一种 尊重历史事实、追求战略自主、倡导多边合作的声音 。

西方主要国家的集体缺席,与 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东盟多国领导人、中亚五国总统等26国领导人的齐聚北京 形成鲜明对比。这并非简单的“站队”,而是全球南方崛起、国际权力格局分散化的直观体现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等中东欧国家领导人的出席,表明即便在欧盟周边,基于国家利益而非布鲁塞尔指令的 独立外交选择依然存在 。

欧盟近期在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对华强硬姿态可能会持续。长期合作基础仍在,中国庞大的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在某些关键领域(如稀土)的优势,仍是欧盟无法忽视的。双方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上也有合作需求 。 成员国的差异化选择,尽管欧盟层面试图统一立场,但各成员国基于自身经济利益,可能会继续与中国发展双边关系,菲佐的出席就是一个例证 。

欧盟集体缺席九三阅兵,是 历史认知差异、现实地缘博弈、外部压力干预和欧盟内部困境 综合作用的结果。它超越了简单的外交礼仪问题,成为观察当前全球力量重组和大国博弈的一个窗口。

欧盟的决策再次暴露了其在美国战略影响下 战略自主性的缺失 。菲佐的独立行事则表明,追求符合本国利益的外交政策正在成为一些欧洲国家的选择 。历史话语权的重要性,围绕历史纪念活动的博弈,本质上也涉及 历史叙述权和国际秩序主导权的争夺 。中国通过举办阅兵,旨在铭记历史、捍卫战后国际秩序 。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基于自身利益作出外交决策,而非盲目跟随传统大国,这预示着国际关系正在向更加多元和分散的方向发展 。

欧盟能否克服内部分歧、提升战略自主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未来的国际地位。 中欧关系预计将继续在 合作、竞争与博弈 中前行,成员国层面的互动可能更加活跃。 国际社会应共同 维护正确的二战史观 ,反对任何否认、美化侵略历史的行径,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