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OR跳出大厂创业,专攻买断制二游,AI赛道没看好

发布日期:2025-10-08 19:18    点击次数:139

“用AI创业?还不如靠一把游戏鼠标拼命点,实在!”这话听上去是不是有点扎心?可这正是KATOR,那个你可能在B站刷到过《宇宙魔弹》投放视频的游戏人,一路从大厂稳定高薪跳出来创业,用自己的方式在游戏圈拼命活得体面的亲身感悟。话说回来,现在都在喊AI赛道风口,各种概念满天飞,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玩AI创业这股风,反而跑去做“买断制二游”,你猜他的答案是啥?

坐在办公室喝着咖啡,KATOR常被人追问:“你是AI硕士,还从UCL毕业,关起门来做‘宇宙魔弹’,干嘛不去抢AI风口的钱?”他只回来一句,“AI是诗和远方,游戏是柴米油盐。”听着这仿佛段子般的话,他的想法其实透着一股人间清醒。搞AI那套,讲白了,拼的是谁家钱多、谁家数据多,窝在计算机前敲一辈子代码,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过是一颗高级螺丝钉,“你连豆腐脑是甜是咸都决定不了”,他自嘲道。

说起来,这哥们学生时代就开始写游戏,搞世界观设定,比很多人还要早一步动手。他在2016年当学生时,靠热情硬撑着自己坚持做游戏,上班后在网易技术美术岗也是走在圈里前沿。按理说,这种人进大厂可能一辈子安心当螺丝钉,年终奖、股票啥的一点不差,但他偏偏不愿意一辈子只对上级负责。2019年后,他辞职创业,搞出了《宇宙魔弹》,还在B站投出来了几十万流量的视频,验证了自己的“买断制二游”路线。不是随便瞎做,是真的靠卖游戏拉来了靠谱合伙人。

游戏圈没人没想过两难:留在大厂,薪资稳,社会地位有保障,可长期下来看不到天花板;走个人创业,钱自己掏,风险自己担,说不定哪天公司黄了人也凉了。而KATOR觉得,心里要是真的有点梦想,干嘛不搏一把?其实他的选择背后,有一条逻辑:与其在AI行业做个无名小卒,不如搞游戏来点属于自己的乐趣。

哪怕现在国内二次元游戏被唱衰,KATOR还是一门心思往买断制二游里钻。他说,确实现在氪金二游多得数不过来,什么佛系养成、签到抽卡,玩家每天像上班一样玩游戏,投钱不说还得磨时间。这种游戏,能活下来的,非头部就是死。可Steam上的买断制二游,就像一碗现煮热面:一口气吃爽,付的钱也明白,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资源抽卡套路。关键是,这种甚至不用你天天肝,每天点进游戏就是体验新鲜感。

你可能会问,二次元不是小众吗?KATOR不这么看,他坚持“二次元已经变成一种美术标准了”,光看这些年国内二次元粉丝膨胀得速度,一大批本来没沾过ACG的用户现在都能做二次元表情包。他还亲身试过,游戏加个二次元美少女封面,点击率直接翻五到十倍,人嘛,都逃不过好看的皮囊。

下一个项目《领航员计划》就成了KATOR的盖世舞台。他拉着团队在UE5引擎上做科幻弹幕射击,力求美术表现能接近市场上的近2A级游戏,比如《哈迪斯》那种,玩法也要有主播带带节奏,能刷宝联机,给玩家来点“哥几个今晚连麦”的爽感。小范围开发阵容,从三人到十人,一步步扩张技术能力,反正就是不想再走氪金老路。用他的说法是,“游戏你得先让人看见,别光想着让人掏钱——先做出来,先好玩。”

还有个细节,你要笑场那也无所谓。有人问他,既然二次元爆点那么强,咋不把飞船做成美少女?KATOR耿直地回答,“真要这么做,我们跟米哈游硬碰硬,老本都得砸进去了。”他说自己是飞船控,硬表面设计师,做美少女飞船不是没可能,就是投入成本太高,根本撑不起。他说穿了就是“我也想豪气冲天,但钱包不答应”。

肉鸽玩法和弹幕射击,他不是拍脑袋选的。他开玩笑地对朋友说过:“肉鸽刷起来像娶了个勤劳媳妇,省钱又省事。”因为这种玩法能最大程度复用资源,不需要每个章节都做新东西,开发团队小,投入也控制得住。

多人联机呢?就像烧烤摊上的串串,你一个人吃不香,哥几个围着一桌气氛才热闹。他自己在《雨中冒险》里刷了几百个小时,知道这类游戏有大把空间。主播开直播,拉着朋友玩,你想买单份还怕没伴?不是所有游戏都要追着MMO那种重氪和重社交,有好多玩家只想找朋友解压玩玩,Steam上的买断制二游说不定就成下一波热点。

他说自己不是单枪匹马闷头苦干那种,虽然独立开发看着自由,但长时间熬夜写代码,都把自己昼夜节律“疯狂打乱”。有的时候他会自嘲,“原来打工是有福报的,上班至少不用通宵。”所以才组了十人团队,继续追逐更大的梦。“你一个人拼,讲究的是浪漫;一群人拼,赌的是未来。”再讲究天赋,也抗不过时间成本,大团队是为了长远谋划,也是为了资本和合作空间。

聊到预期目标,他有点类似米哈游打IP一套组合拳的想法,希望“领航员计划”做成核心用户和泛用户都能扩散的作品。打算未来围绕二次元加科幻元素,构建自己的IP,把用户规模一天天养大,干点属于自己的招牌。

至于为什么不死盯AI赛道,KATOR也不藏着掖着。他本科、硕士都做过AI设计,参与过国家重点项目,技术合伙人甚至是百度文心一言背景那么深。可他觉着,AI是资本的天下,干AI公司核心资产就是算力和数据,你再聪明也拼不过“别人家有钱”。做出一个什么新AI点子,远不如社会地位、资本运作回来得快。与其辛苦开发,风头过了还得打工,不如用AI做点实事,比如辅助游戏美术增量——他自己用训练的AI模型做立绘,每一张都省下无数时间。AI本质就是个好工具,谁都能用,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靠它发财。

他的技术合伙人给出的理由更接地气,一句话总结,“AI行业很大,但每个人都是小零件,没太多存在感。”真正的AI工厂一堆两万人的队伍,天天批量处理数据,有点像工地上的搬砖,靠人工标注把算力堆起来,结果核心意义都归资本所有。你要入行,只能当个小兵,啥都不能做主。而自己做游戏,开发者名单里留下名字,能自我表达,活得也痛快。

聊到AI创业流程那些乌烟瘴气的细节,KATOR的语气又轻松了。相比于打交道做AI公司,游戏行业的门槛低一些,核心资产是游戏本身,做出来可以直接卖。AI赛道连ToC业务都难做,创业者大多只能搞ToB,与客户斗智斗勇,还不如游戏行业里专注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游戏行业的人才横跨美术、策划、程序,只要能统筹全局,就是市场上的稀缺资源。做游戏能完善人格,像导演一样看全局,又能体验工程学的实践。不管出于哪种考量,这都是他自己的选择。

他并不否认AI原生游戏未来有大空间,只是认为初创团队不该“一口吃成胖子”。建立有效AI系统需要大规模人力、数据清洗,估计得上百号人才能够支撑。而且玩家要的是游戏体验,并不考虑游戏到底是人做还是AI做。要最终让AI做游戏的品质不输人工,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至于AI+游戏的发展方向,KATOR偏爱生成型内容。“像《无人深空》那种,每个星球全靠AI生成,玩家新鲜感爆棚。”他说,以后有了更强AI,也许能做到真正无限内容,只是技术还得继续跟上,不能给用户拉一堆没营养的素材糊弄过去。他觉得,AI会变成像数位板一样的生产力工具,传统游戏和AI游戏将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也没有那种壁垒分明谁比谁牛的说法。

至于怎么选时机,比如要不要做那种完全靠AI驱动的“星之低语”?KATOR点了点头,觉得《星之低语》更多是技术试验,还没到自己公司冲刺商用的地步。他的目标很简单,“别一开始就想着诗和远方,初创还是得先活下去,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

那问题来了——在这个既有AI风口,也有买断制游戏慢慢敢拼的年代,你会怎么做选择?留下来看别人发财,还是愿意自己去跳一回?大家各自有答案,谁的选择更香,说不定还真得让时间和市场来检验。老板们在上,螺丝钉在下,有人敢闹腾,有人等米下锅,你觉得未来会怎样?是不是咱们也该听听自己的声音,别光看风口,看见自己就行。

毕竟,开头说那句话,“用AI创业不如点游戏鼠标实在”,现在看来,谁能咋说是对还是错呢?说不定哪天你也有了不一样的答案。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