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爆雷,红线之下无例外
这个事,大家都听过,甚至讨论过,不过总有人觉得国企没事,央企更安全,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得来说清楚,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只要违规,证监会肯定不会放过你,国企也好,央企也罢,一样要承担后果。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最近太原重工出了事,财务数据造假被查了,所以整个圈子都炸了,证监会出手,公司立刻停牌、ST“加冕”,名字还得改,大家关心的不止是这件事,背后带出来的问题,更值得大胆聊聊。
太原重工本身很有代表性,这是一家成立已久的老牌国企,上市27年,股价历史最高13块多,可见投资者也曾对它有信心,然而多数时间是在低价徘徊,很多老股民一听“太原重工”,第一反应就是,这总归是稳健企业,爆雷概率不太高,也正因如此,突然爆出财务造假,大家才会如此震惊。
细细想来,这种“国企更安全”的印象,其实是一种误区,证据就摆在眼前,看看A股最近几年被ST企业名单,发现其中包括大量国企、央企,中航系公司曾因财务大洗,连带高层换血,甚至还有地方电力公司巨亏,最后也只能戴帽顶雷,所以国资背景,其实并不代表绝对安全。
为什么国企也会爆雷?有人认为,国企体量大,经营稳定,不太会出问题,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国企同样承受业绩压力,特别是上市后,更要对二级市场“交作业”,财务美化成了常见套路,比如虚增收入、少计支出,结果账面亮眼,但实际上利润堪忧,还有一种情况,国企有时会被“政策任务”牵扯,比如要承担某项地方建设,于是资源分配不合理,久而久之,账上隐患积累,雷声渐近。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外资的角色,比如太原重工,最近还有外资重仓,北向资金与瑞士银行大举押注,结果也被动踩雷,于是有人问,外资不是专业机构吗,怎么也看走眼?投资本身没有绝对的“火眼金睛”,过于依赖大机构动向,反而可能忽略了本地实际情况,曾有国际机构重仓某江苏国企,结果上市公司环境整顿,股价腰斩,这说明,信息差与监管动态,都是投资者难以规避的风险点。
这种情况下,中小股民影响最大,太原重工停牌前,流通股东就超过11万户,其中大部分是中小投资者,周末消息一出,大家都在忐忑中度过,到底是小风小浪,还是狂风暴雨,没人敢下,与此这种突如其来的爆雷,不仅让投资者受损,也影响市场信任感,毕竟连老牌国企都可能爆雷,其他企业更没有完全的“免疫”。
究竟如何避免踩雷?有人建议只买蓝筹股或者龙头公司,太原重工事件说明,行业地位并不能保证绝对安全,大家喜欢看大股东或外资动向,认为跟着“聪明钱”就稳了,但前面案例已经证明,外资也会失误,“机构护航”不是万能安全网,有人喜欢听消息面、看财报,然而如果财报造假,普通投资人根本无法识别。
因此,我们想说,监管强度提升,倒逼企业规范运作,这是个好事,比如证监会这些年加强定期问询与风险提示,出台严格处罚措施,对重大违法违规直接采用顶格处罚,某家制造业央企因虚增利润被罚款上亿元,并且相关高管终身禁入证券市场,信息披露逐步完善,股民可以通过互动平台直接向公司提问,这些措施,降低了黑天鹅事件发生概率,想要100%安全,还是不现实。
危险与机会并存,比如有的公司爆雷后,管理层主动改革,业务重组后反而焕发生机,比如2019年某钢铁国企暴雷,随后宣布彻底换血,连总部迁址,三年后盈利创历史新高,这说明,市场化机制下,问题暴露能推动企业升级,中小投资者参与需要极高风险承受能力,有人侥幸踩准反弹大赚,也有人深陷泥潭出不来。
说到最后,我们要问一个现实问题,既然国企、央企也会频繁爆雷,那我们普通投资者应该如何自处?是彻底远离市场风险,还是相信监管越来越严,愿意承担波动去追求回报?没有统一答案,只能结合自身风险偏好、信息渠道,或者选择更为分散和稳健的投资策略,就算如此,风险还是会存在,这才是投资的本质。
综上所述,红线之下,谁都没有绝对豁免权,无论背景如何,只要违规,就会被监管盯上,所以市场安全靠的是规则运行,而非身份护盾,监管强化只是第一步,真正长远的保护,还靠企业内生合规和投资者自我提升,,大家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平衡,这才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