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火箭能飞上天,不是靠一个人,而是一群像‘铆钉’一样默默坚守岗位的人?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一号,有人在荒漠里守护供气系统29年,确保航天员在太空也能呼吸地球空气;有人全副武装加注推进剂,每次脱下的防护服都能拧出水;还有人从拼人力到写代码,用智慧系统为发射找到理想窗口。他们说:‘热爱这份职业,才能往后继续干’,‘把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领域的‘铆钉’——沉默但不渺小,平凡却托举星辰。这期节目带你走近这些‘地勤英雄’,听听他们如何用一辈子的坚守,诠释什么是真正的‘钉得住、守得稳、干得实’.
主持人:大家好呀!欢迎再次蹲到我们的节目,我们带着新一期节目走来了!在这期节目里,我们来聊聊那些藏在航天发射背后的‘铆钉’们——你有没有想过,火箭能飞上天,其实不是靠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像小螺丝钉一样,牢牢钉在发射场、塔架、火箭旁,默默托举着星辰大海?你第一次听到‘铆钉’这个比喻,是不是也觉得特别贴切?我第一反应就是——哎哟,这不就是那种不起眼但缺了它整个结构就垮掉的小零件嘛!你说对吧? 嘉宾:对对对,你这个比喻太到位了!其实‘铆钉’这个词,就是用来形容那些在关键岗位上,不声不响但特别靠谱的人。在东风航天城,就有这么一群人,几十年扎根荒漠,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一号,他们一直在那儿,像钉子一样钉在岗位上。你想想,火箭发射前那么紧张,他们却要一遍遍确认设备、巡视管线,连呼吸气体都要管——你说这活儿,是不是既琐碎又关键?我每次听他们讲,都觉得特别敬佩。 主持人:说实话,我以前总觉得航天发射就是宇航员和科学家的事儿,没想到背后还有这么多‘地勤’角色——比如你说的‘呼吸气体’,这不就是给航天员准备的‘空气包’嘛?但你细想,火箭自己也要‘呼吸’?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玄乎?我第一反应是:火箭也需要氧气?还是说,这其实是某种测试用的气体?你能不能给我掰扯掰扯,这供气系统到底在干啥? 嘉宾: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其实火箭本身不‘呼吸’,但它的很多设备、测试环节,都需要特定气体来维持。比如推进剂加注前要吹扫管道,测试时要充氮气防爆,甚至航天员在上升段和天上飞行时,用的都是我们地面供气系统提供的‘模拟地球空气’——说白了,就是让航天员在太空里也能像在地球上一样呼吸。所以啊,这个系统不光是‘供气’,更是‘保命’系统。何建军老师,就是负责这个的,他从18岁干到47岁,整整29年,从神舟一号干到神舟二十一号,你说这是不是一种‘钉子精神’? 主持人:29年?!我天,我连一份工作干三年都觉得不容易,他居然干了29年?而且还是在荒漠里?这得是多大的热爱才能坚持下来?我突然有点好奇——他每天早上起来,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刷牙洗脸,然后去‘给火箭打气’?这画面感太强了,我脑补一下:穿着工装,扛着工具,一边巡视设备一边心里默念‘这次可千万别漏气’——是不是这样?你有没有听他说过,最紧张的一次是什么时候? 嘉宾:你这个脑补太真实了!何建军老师确实说过,每次发射前,他和同事都要反复确认每一根管道、每一个阀门,连螺丝松紧都要检查。最紧张的时候,就是火箭测试阶段,一旦发现漏气,整个流程就得暂停,所有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但你知道最打动我的是啥吗?他说,如果让他再回到29年前,他还是会选航天——不是因为风光,而是因为‘能为国家做点事’。这种‘把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绑在一起’的感觉,是不是特别有力量?你有没有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的朋友? 主持人:有啊!我有个朋友在消防队,也是干了十几年,天天穿厚重装备,别人觉得苦,他觉得‘救一个人就值了’。但航天这行,听起来更‘高大上’,可实际干的活儿,其实跟消防员差不多——都是高危、高责任、高重复性。比如那个推进剂加注的张向飞,你说他每次加注都要穿‘一级防护’,那是什么概念?是不是像电影里那种生化服?我猜他每次脱下来,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嘉宾:哈哈,你猜对了一半!张向飞老师确实说,每次加注推进剂,都要穿全封闭式防护服,戴隔绝式空气呼吸器,手套、面罩、靴子,全副武装。因为推进剂易燃易爆,哪怕一丁点火花都可能出大事。所以他们干完活儿,浑身湿透是常态——不是汗,是防护服里蒸出来的水汽!而且你猜怎么着?他是最后一批撤离的人,听到‘点火起飞’的口令,心才放下来。这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是不是特别像我们平时说的‘高压锅’状态?但人家是真高压! 主持人:我天,这不就是‘最后的守门人’嘛!火箭点火前,他还在塔架最高处,穿着‘铁桶’一样的衣服,盯着管路——这画面太有冲击力了!我突然想到,这不就跟我们上班打卡一样?只不过人家打的是‘生死卡’。那你说,这么危险的工作,他为啥还能坚持?是不是真像他说的‘热爱’?还是说,背后有啥我们不知道的‘精神支柱’? 嘉宾:你说得对,热爱确实是关键。张向飞老师自己说,‘热爱这份职业,才能往后继续干’。而且你看,现在空间站建成了,国际上也扬眉吐气了——这种‘参与国家大事’的自豪感,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你想想,你要是参与了一个改变世界的项目,哪怕只是拧一颗螺丝,是不是也会觉得‘我值了’?所以啊,他们的坚持,不是‘被迫’,而是‘主动选择’。这不就是‘铆钉精神’的核心吗? 主持人:我懂了!这‘铆钉’不是被动被钉住,而是主动选择‘钉’在那里。那咱们再聊聊那个‘智慧大脑’——数智中心。你说它在1.5公里外,24小时监控整个发射场,从上百人值守变成几个人就能搞定——这不就是‘科技改变生活’的航天版?但我就想问,这么智能的系统,是不是就把人给‘替代’了?比如胡永刚老师,他26年前来的时候,还是靠人力拼,现在用代码干活,那他会不会觉得‘自己没用了’? 嘉宾:哎,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其实胡永刚老师自己说,科技不是取代人,而是‘放大人的价值’。你看,以前上百人守着发射场,现在几个人就能监控,效率高了,但人的判断力、经验、应急能力,反而更重要了。比如神舟二十一号转运时,气象预报风速超标,但数智中心通过精细化分析,找到了一条理想窗口——这个判断,靠的是人和系统的结合。所以啊,不是‘人被机器干掉’,而是‘人和机器一起干得更好’。你有没有觉得,这其实挺像我们现在的职场?AI能帮你写报告,但决策还得靠你? 主持人:对对对!我最近用AI写周报,写得是挺快,但老板还是得我来解释‘为啥这么写’——这不就是‘人机协作’嘛!那你说,胡永刚老师26年从‘拼人力’到‘写代码’,他心里有没有落差?还是说,他觉得‘用代码托举星辰’,比拧螺丝更有成就感?我猜他肯定觉得,现在干的活儿,比以前更有‘科技感’? 嘉宾:你猜对了!胡永刚老师说,选择航天是他‘一辈子的荣耀’。不是因为代码多酷,而是因为‘把自己的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句话太有分量了。而且你看,他26年没换地方,从拼人力到写代码,从手动到智能,他一直在‘升级’自己。这种‘终身学习+国家使命’的结合,是不是特别适合我们普通人借鉴?你想想,你现在的岗位,能不能也‘铆’进去,然后‘升级’一下? 主持人:我突然有点热血了!你说得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领域的‘铆钉’——不一定是航天,但可以是教育、医疗、编程、设计……只要你在岗位上‘钉得住’,‘守得稳’,‘干得实’,那你就是在‘托举星辰’。我之前觉得‘星辰大海’离我太远,现在觉得,只要我认真写好每一篇稿子,帮听众理清一个概念,那我也是在‘托举’——托举他们的认知,对吧? 嘉宾:太对了!你这个‘托举认知’的说法,我给满分!其实‘铆钉精神’不是要你去发射火箭,而是要你‘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何建军、张向飞、胡永刚,他们干的活儿不一样,但共同点是——‘沉默但不渺小,平凡却托举星辰’。你想想,你每天上班,是不是也在‘托举’你的客户、你的团队、你的项目?所以啊,别小看自己,你就是你世界的‘铆钉’。 主持人:我决定了!从今天起,我也要当个‘铆钉’——不求轰轰烈烈,但求踏踏实实。你呢?你有没有哪个岗位,是你想‘钉’进去的?或者,你有没有认识的‘铆钉’朋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订阅关注,听更多精彩内容。下期我们聊聊‘那些被AI取代的岗位,后来都怎么样了’——你猜,他们是不是也变成了‘新铆钉’? 嘉宾:哈哈,这个话题太有意思了!我先剧透一下——很多人不是被AI取代,而是‘和AI一起升级’。就像胡永刚老师一样,从拼人力到写代码,从‘操作工’变成‘系统设计师’。所以啊,别怕变化,怕的是不变化。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