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地位日益衰退?全球结算比例低于五成,人民币崛起抢占市场

发布日期:2025-10-10 19:28    点击次数:185

最近总是听朋友们提起两件事:一是香港一些券商在查华人账户,没有海外永居身份的账户可能得调整;二是从事外贸的朋友发现,贸易赚的钱不再非得硬性结汇了。

网上不少人把这两件事理解为“中国要对美元开战”或是“金融大战一触即发”,听得人心里直打鼓。

其实这些金融方面的调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紧张激烈,更像是在经济走到某个阶段时的正常反应,今天咱们就从表面现象到根本原因,把里面的逻辑理一理。

两个热门现象

咱们先把大家最关心的这两件事拆开来看,会发现它们背后其实都挺接地气的,没有什么冲突性的动作,和“对抗性”啥的没有一毛钱关系。

咱们先聊聊香港的账户清查,有人担心这事会变成“限制华人在海外的投资”,其实这一点并没有啥根据。

现在整个世界都在加强对跨境资金的监管,比如欧盟的反洗钱指令,和美国的FATCA法案,关键目的就是把那些“异常账户”踢出局,比如说洗钱、逃税,或者短期高频交易的投机账户。

香港身为国际金融重镇,当然得同步全球的监管步伐,查清账户的本质,主要就是要分辨出是真正的投资者,还是那些违规操作的家伙。

对于那些真正需要海外配置的投资者来说,一个规范的市场环境反而能帮他们降低潜在的风险,防止少数人的违规操作搞乱整个投资生态,从长远来看,这样更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

再看看外贸取消强制结汇,很多人觉得这只是“最近推出的新政策”,其实这个调整早就有先兆了:早年中国外汇储备不多,确实得靠集中企业外汇的方式,来攒点“底子”,确保进口能源、关键技术这些刚需物资的采购。

自从2008年修订《外汇管理条例》以后,已经明确指出企业和个人可以按照规定自行保留外汇了;到2012年,强制结售汇制度也正式废止,把外汇结算的自主权彻底交还给市场了。

现在大家体验到的“不是强制结汇”,其实是在这基础上做的进一步优化调整,企业要是拿到美元觉得方便后续买海外货,就可以留着美元;要是觉得用人民币结算能避开汇率变动、省点兑换费,就直接换成人民币。

这实际上不是“拒绝美元”,而是“不再依赖美元”,让企业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主掌控货币风险,体现出政策的连续性,而不是突然的“变化”。

还有个挺容易被忽视的小细节:现如今,在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往来里,人民币结算的比例正稳步上升呢。

像广西那些搞水果贸易的企业跟越南合作的时候,直接用人民币付款,省去了“人民币换美元、美元换越南盾”的繁琐步骤。这不仅节省了两次兑换的手续费,还避免了中间汇率变动带来的亏损。

货币到底靠啥“值钱”?

说完表面上的情况,咱们得挖掘一个核心问题:货币的“价值锚点”到底指的啥子?

网上有人讲美元挂钩黄金,也有人说是连接石油,其实都走偏了,不管黄金、石油还是平常那些东西,货币真正的“底气”,还是能换到的那些“实际产能”。

拿个历史例子一说,你就明白了:几百年前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西班牙从美洲大肆掠夺了许多金银,货币总量一下子猛增,但结果却导致国家内部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一路高涨。

原因其实挺容易明白的:西班牙只是在“货币数量”上做文章,没有“产能提升”,衣服、米粮、工具这些东西的生产没有跟上,所以钱再多也买不到更多东西,物价就会跟着上涨,结果货币就变得不值钱了。

要说得更绝一点,当人在沙漠里快要渴死,别人拿一瓶水换十块黄金,你大概率会答应。这不是因为黄金不值钱,而是“能解渴的能力”比黄金更实际更有用,那才是货币的真正本质所在。

美元能成为全球货币,关键不是靠“霸权”这两个字,而是在布雷顿森林体制下,美国的生产能力特别强大,控制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60%以上的产能。

全世界都得依赖美国制造的汽车、机床、电子产品,所以大家才愿意用美元来结算,毕竟手里有美元,就能轻松买到急需的物资。

后来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核心原因也是因为西欧和日本的产能迅速崛起:德国能整出优质的汽车,日本则搞定了高端家电,各国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美国采购东西,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再跟美元绑得那么紧啦。

眼下我们常说的“石油美元”,其实也是离不开产能来支撑的。那会儿美国跟沙特达成协议,用美元来结算石油交易,背后除了保证安全,还得美国能制造沙特需要的武器和基础设施设备。说白了,这就是“用产能换取石油结算的权益”。

现在俄罗斯的石油也可以用人民币来结算,逻辑就跟之前一样。中国能给俄罗斯提供汽车、手机、工业机械这些实用的货物,俄罗斯拿着人民币就能买到他们需要的商品,顺理成章地就愿意用人民币结账了。

就算之前中澳关系有点紧张,澳大利亚的铁矿贸易还是用人民币结算,关键还是因为澳大利亚手头需要中国的制造业商品,人民币对他们来说确实有实际的用处。

反过来想,现在美国的难题不是没有制造业,而是中低端的制造业大量跑去了别的地方,导致国内经济变得更依赖金融、娱乐、法律服务啥的。

不过,服务行业解决不了民生的刚需,像口罩、家具、日用品这些还得靠大量进口,疫情那阵,美国靠印钞票大规模买海外商品,结果美元总量飞涨,可产能却跟不上,通货膨胀自然就来了。

其实并不是“谁想搞垮美元”,而是美元自身“产能支撑”出了点问题,按经济规律的发展,这也是自然的结果。

咱们就最后说说大家最关心的两个事:人民币将来会不会升值?普通老百姓又该怎么应付这个变化?

人民币的趋势和普通人的选择

我们来瞧瞧人民币的走向,从长远角度看,人民币升值基本是没法倒退的,但肯定是“缓慢推进”的,不会突然间出现大幅度的快速涨幅。

之所以难以逆转,根本还是因为中国的产能优势,目前中国制造的规模已经超越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总和,从日常生活用品到高铁、核电等高端设备,能生产的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品质也在不断提升。

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样,货币的价值支撑点其实是产能,人民币能够兑换的实用物资越多,意味着它自然有更坚实的升值基础。

采用“渐进式升值”的策略,主要是为了照顾到出口企业的利益。毕竟,许多出口型公司靠低价竞争,如果人民币短时间内猛然升值,企业的成本就会迅速增高,生存怕是会遇到难题。

这种节奏的把控,就是为了给企业争取调整的空间,让他们从单纯追求低价逐步转向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迈向更长远、更稳定的发展方向。

看看买东西的能力差异和货币结算的格局,有个很直观的“巨无霸指数”:到2025年5月,数据表明,中国的巨无霸售价是24元,而美国则是5.75美元。按这个衡量,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被低估了大约41.8%,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中国还保留一定资本管制的一个原因之一。

要是突然全都放开的话,可能会有不少热钱蜂拥而入,去炒作各种资产,一旦资金开始撤出,那波动可就大了。当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呢。

看全球结算格局,美元依旧占据主要地位。到2025年3月的数据显示,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里的比重达到了49.08%;而人民币的比例大概是4.7%,这个数字是2024年12月的统计。

虽然人民币的总量还算不上大,但增长的速度可是相当快的。比方说,在跟东盟、俄罗斯这些国家的贸易往来中,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5%,可以说是逐步扩大,而不是一下子就全部替代了其他货币。

对一般老百姓来讲,更得提防那种“盲目跟风换美元、炒美股”的冲动,许多人觉得“美元是全球通用币,更稳妥”,可是却忽视了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例子可以说是个典型:不少日本人手里持有升值的日元去投资美股,结果日元持续升值,股市的涨幅都被汇率变动冲抵掉了,最后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