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寿宫内,烛火摇曳。
皇帝颤抖的手指扣开了那层暗格的木板,在最深处摸到了一张被蜡封好、折得极小的信纸。
当他将信凑近烛火时,封条上那个熟悉得令他心颤的签名映入眼帘——"玉嬛留"。
"这是纯元的闺名!"皇帝失声叫出,手中的信纸差点掉落在地。
纯元皇后生前的密信,为何会藏在甄嬛的私密暗格里?
是甄嬛偷来的,还是纯元亲手交给她的?
他屏退所有人,独自在烛火下撕开那古老的蜡封。
当那些娟秀的字迹在火光中显现时,皇帝的世界彻底崩塌了。
原来,他爱了一生的两个女人,早已将他的整个人生编织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01
甄嬛薨逝的那个深秋午后,京城的梧桐叶正一片片飘零。
永寿宫外,聚集了满朝文武。
皇后的薨逝,对于整个大清而言,都是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
她不仅仅是皇帝的嫔妃,更是这个王朝后半段历史的缔造者和见证者。
"皇后薨于申时三刻,享年六十。"太医院院使跪在永寿宫门外,向赶来的皇帝禀报道。他的声音颤抖着,不知是因为恐惧还是悲伤。
皇帝站在宫门前,面色如铁。
他身着明黄色的龙袍,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威严,可那双深邃的眼中,却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复杂情绪。
"她...可有留下什么话?"皇帝问道,声音听起来异常平静。
"回陛下,皇后临终前神志清醒,只是说了一句'此生无憾'便安然而逝了。"
此生无憾?皇帝心中冷笑。
甄嬛这四个字,说得如此轻松,可她知不知道,她这一生给自己留下了多少困扰和疑问?
皇帝缓缓走进永寿宫的正殿,群臣跟在身后。
甄嬛的遗体停放在正殿中央,身着凤袍,面容安详。
即便是六十岁的年纪,她依然保持着优雅和美丽,那张脸庞上看不出丝毫痛苦的痕迹。
"传朕旨意。"皇帝站在甄嬛的灵柩前,对身后的群臣说道,"皇后生前功德无量,当以国葬之礼安葬。丧期二十七日,朝臣素服哀悼。"
"陛下圣明。"群臣齐声应道。
可皇帝的注意力并不在这些繁文缛节上。
他看着甄嬛那张安详的脸庞,心中涌起千般思绪。
这个女人,从十几岁入宫到六十岁薨逝,伴随了他大半生的时光。
她见证了他从一个皇子到皇帝的蜕变,也参与了无数次宫廷斗争和政治决策。
她走得如此安详,就如同她生前做的每一件事一样,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可越是这样,越让皇帝感到不安。
甄嬛太聪明了,聪明到让他时常怀疑,她的每一个决定背后是否都隐藏着更深层的考量。
处理完甄嬛的后事安排,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
皇帝并没有离开永寿宫,而是留在了这里。
他说要为甄嬛守灵,实际上,他只是想要一个人静静待一会儿。
"陛下,您...需要臣等陪伴吗?"大学士张廷玉小心翼翼地询问。
"不必。朕想一个人待会儿。"皇帝摆摆手,"你们都退下吧,没有朕的召唤,不要进来打扰。"
群臣相视一眼,最终还是遵从了皇帝的意愿,鱼贯而出。
偌大的永寿宫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皇帝一个人和甄嬛的灵柩相对而坐。
烛火摇曳,香烟袅袅。皇帝看着甄嬛那张在烛光下显得更加安详的脸庞,心中五味杂陈。
这个女人给他带来过无数的快乐,也带来过无数的痛苦。
她是他的爱人,也是他的对手;是他的助力,也是他的制肘。
"嬛嬛。"皇帝轻声呼唤着她的名字,"你走得如此安详,可你知道你给朕留下了多少疑问吗?"
当然,死者无法回答。
可皇帝仿佛能够听到甄嬛那熟悉的声音在说:"陛下,有些答案,需要您自己去寻找。"
第二日一早,甄嬛的灵柩被移送到了太庙,准备正式的国葬仪式。
皇帝按照礼制,要为她守孝七日。
可在这七日里,他的心思却并不在哀悼上,而是在思考一个问题:甄嬛这一生,到底爱过自己几分?
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多年。
甄嬛太聪明,太善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
她说爱他的时候,那样深情款款;她跟他争执的时候,那样义正言辞;她为他出谋划策的时候,那样智慧过人。
可这一切,有多少是真心,又有多少是演戏?
皇帝想起甄嬛初入宫时的模样。
那时她还只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清纯美丽,如同一朵带着露水的莲花。
她说话时会脸红,被他夸奖时会害羞,那种青涩和纯真让他深深着迷。
可后来呢?她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心机,越来越能够在宫廷斗争中游刃有余。
她从一个小小的常在,一步步爬到了皇后的位置。这其中,她付出了多少,又算计了多少?
02
第三日,皇帝在御花园中散步。
这里曾经是他和甄嬛经常约会的地方。
梅花台旁,他们曾经吟诗作对;荷花池边,他们曾经并肩而立;竹林深处,他们曾经窃窃私语。
"陛下。"德公公小心翼翼地跟在身后,"皇后的丧仪安排..."
"按部就班地办,不必事事都来问朕。"皇帝有些不耐烦地打断了他。
他走到梅花台前,那里种着他最喜欢的腊梅。
现在虽然还是秋天,但已经能看到花骨朵了。
再过一个月,这里就会梅花盛开,香气扑鼻。
皇帝记得,甄嬛最喜欢的也是梅花。
她说梅花傲雪凌霜,正如她的性格。
当时他觉得这话很有诗意,现在想来,何尝不是一种暗示?
甄嬛确实如梅花一般,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也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可是,梅花的美丽背后,是否也隐藏着刺人的寒意?
第五日,皇帝决定去永寿宫看看。
甄嬛的灵柩虽然已经移走,但她生前的居所还保持着原样。
宫人们都说要等国葬结束后再整理,可皇帝等不及了。
他需要在那个熟悉的环境中,寻找一些能够解答他心中疑问的线索。
"陛下,您要进皇后的寝宫吗?"守门的太监惶恐地问道。
"嗯。"皇帝点点头,"你们都退下,朕一个人进去看看。"
"可是陛下..."
"退下!"皇帝的语气不容置疑。
宫人们立刻跪下磕头,然后匆匆退走。
皇帝独自推开了永寿宫的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淡淡的檀香味,那是甄嬛生前最喜欢的香味。
永寿宫的一切都还保持着甄嬛生前的模样。
正殿中央那张黄花梨木的大桌案,上面整齐地摆放着文房四宝。
墙上挂着她亲手抄写的《心经》,字迹端正,笔力遒劲。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典籍,有佛经,有医书,也有诗集。
皇帝走在这熟悉的环境中,仿佛还能感受到甄嬛的存在。
她曾经就在这里接见大臣,处理政务,批阅奏章。
作为皇后,她拥有参与朝政的权力,也确实在很多重大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她行使这些权力时,心中想的是什么?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还是为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势?或者,是为了某种更深层的目的?
皇帝走到她常坐的那张太师椅前。
这张椅子是他亲自赐给她的,用的是最好的紫檀木,雕工精美。
甄嬛生前最喜欢坐在这张椅子上处理事务,那种威严和优雅让所有人都不敢小觑。
他伸手抚摸着椅子的扶手,那里还残留着甄嬛的体温似的,让他感到一阵心酸。
皇帝走向甄嬛的寝殿,那里是她最私密的空间。
推开房门,一股更加浓郁的檀香味扑面而来。
房间里陈设简洁而优雅,一张黄花梨木的大床居于正中,床边摆着一张小桌,上面放着她常读的佛经。
皇帝走到床边,那张曾经承载过无数秘密的龙床如今空空如也。
床上铺着素色的绸被,枕头上还留着她头发的香味。
他伸手摸了摸那床被子,冰冷如霜,再也感受不到她身体的温度。
床头的小桌上放着一本《金刚经》,是甄嬛生前最后在读的佛经。
皇帝随手翻开,想看看她在临终前都在思考什么。
可当他翻开书页时,一片早已枯萎、只剩框架的梅花瓣飘落下来。
皇帝怔住了。这片梅花瓣显然已经有很多年了,被小心翼翼地夹在佛经中保存着。
他将花瓣拾起,在手心中仔细端详。
这应该是很多年前的梅花瓣,也许是他们第一次在梅花台约会时她采的,也许是某个特殊日子的纪念。
"朕一生最爱的梅花,她竟然保存了这么多年。"皇帝喃喃自语,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
这片梅花瓣的发现,让皇帝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他想起了甄嬛初入宫时的那个冬日。
当时他正在御花园赏梅,偶然看到一个年轻的宫女在梅花树下驻足。
那女子身着淡绿色的宫装,容貌清丽,气质出尘,竟然与已故的纯元皇后有几分相似。
"你是哪个宫里的?"他当时这样问她。
"回皇上,臣女是甄嬛,刚刚入宫,还没有分配到具体的宫殿。"她回答时声音轻柔,带着一丝紧张。
"甄嬛?"他重复了一遍她的名字,觉得这名字很雅致。"你很像朕一个故人。"
当时甄嬛低着头,脸颊微红,那种青涩的美丽让他心动不已。
他当场就决定要留她在身边,并且很快就册封她为常在。
03
皇帝将那片梅花瓣重新夹进佛经中,然后继续在房间里寻找。
他的目光逡巡着每一个角落,想要找到一些能够解答他心中疑问的线索。
甄嬛的梳妆台上摆着各种首饰和脂粉,都是他赏赐给她的。
有翡翠的手镯,有珍珠的耳环,有金丝的发钗,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可这些贵重的首饰,在甄嬛的使用痕迹中却显得那么淡然,仿佛她从来就没有因为这些奢华而感到特别的快乐。
窗台上摆着几盆她生前最爱的兰花,如今已经有些枯萎。
甄嬛说过,兰花幽香淡雅,不与群芳争艳,正如她的处世哲学。
可皇帝现在想,兰花虽然淡雅,但也最难伺候,需要精心的照料才能存活。这是否也是甄嬛性格的写照?
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典籍。除了佛经之外,还有不少史书和医书。
甄嬛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这是她能够在后宫中立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她读这些书的目的是什么?是真的喜欢,还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有用?
皇帝走到甄嬛的衣柜前,打开柜门。
里面挂着她生前的各种服饰,有华丽的朝服,有素雅的便装,还有各种颜色的披风和外套。
每一件衣服都保持得很好,没有一丝褶皱,可见宫人们平时对她有多么敬重。
在衣柜的最里层,皇帝发现了一件特别的衣服。
那是一件淡青色的素袍,款式简单,没有任何装饰,看起来就像是民间女子穿的普通衣服。
这件衣服与甄嬛其他华贵的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格外突出。
皇帝将这件衣服取出来,仔细端详。
衣服的质地很好,但样式确实很朴素,更像是甄嬛入宫前穿的。
她为什么要保留这件衣服?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还是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在衣服的内侧,皇帝发现了一行用丝线绣成的小字:"安陵甄氏,十七岁入宫。"
这显然是甄嬛自己绣上去的,记录着她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可这行字的语气,听起来更像是一种纪念,或者说,是一种提醒?
皇帝将衣服放回衣柜,心中的疑问越来越多。
甄嬛的每一件物品都有其深意,可这些深意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却让他无法参透。
他来到甄嬛的书案前。
这张紫檀木的书案是她处理政务的地方,即便贵为皇后,她也时常要批阅一些重要的奏章,参与朝政决策。
书案上摆放着砚台、毛笔、镇纸,还有一些已经批阅过的奏章。
皇帝随手拿起一份奏章,是关于黄河治理的。
甄嬛在上面写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字迹工整,分析透彻。
她的政治智慧确实非同一般,很多时候她的建议都比朝中大臣的更加高明。
可她参与朝政的动机是什么?是真的关心国家社稷,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或者,是为了某种更深层的目的?
在书案的右上角,摆着一个精致的紫檀木雕花小盒。
这个小盒皇帝见过很多次,每次来永寿宫时,甄嬛都会将它收起来,从不让他看里面装着什么。
皇帝伸手拿起那个小盒,在手中掂了掂。
小盒不重,但制作精美,盒盖上雕着缠枝莲的花纹,工艺非常精湛。
他曾经好奇过这个小盒里装着什么,但甄嬛总是笑着说:"陛下,女子总有些小秘密,您就不要好奇了。"
现在甄嬛已经不在了,这个小盒的秘密是否也可以揭开了?
皇帝轻轻打开盒盖,里面放着一些首饰和香囊。
有一对翡翠的耳环,是他们刚认识时他送给她的第一件礼物;有一个绣着鸳鸯的香囊,是她亲手为他做的;还有一枚玉佩,是她生日时他的赏赐。
每一件物品都有特殊的意义,都记录着他们之间的某个重要时刻。
皇帝一件件地拿出来,仔细端详。
这些物品的存在,说明甄嬛确实珍视他们之间的感情,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如此。
可就在他翻动这些物品时,手指不小心碰到了小盒侧面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地方。
那里有一个很小的凸起,像是一个暗扣。
04
皇帝的心跳忽然加速了。
他仔细看了看那个暗扣,确实是一个机关。
甄嬛竟然在这个小盒上设置了暗格?这更加激起了他的好奇心。
他小心翼翼地按了按那个暗扣,只听到一声极其轻微的"咔嗒"声,小盒的底座竟然微微松动了。
皇帝惊喜地发现,原来这个小盒还有一层暗格。
他用手指扣开那层看似严丝合缝的木板,在最里层的暗格中,他摸到了一样东西。
一张被蜡封好、折得极小的信纸。
皇帝的手开始颤抖,甄嬛为什么要将一封信藏得如此隐秘?
这封信里写着什么,值得她如此小心翼翼地保存?而且从蜡封的样子看,这封信已经有很多年了。
他将信纸从暗格中小心翼翼地取出,拿到烛火下仔细端详。
蜡封已经泛黄,显然是多年前的物件。
就在他看到封条上的那个签名时,整个人如遭雷击。
"玉嬛留。"
这三个字用朱砂写成,字体娟秀,正是纯元皇后的笔迹。
更重要的是,"玉嬛"是纯元的闺名,除了她的家人和皇帝,几乎没有人知道。
皇帝的脑海中一片空白。
纯元皇后的密信为什么会出现在甄嬛的私人暗格里?
纯元死的时候,甄嬛还只是一个没有入宫的民间女子,她们之间不可能有任何交集。
那么这封信是怎么来的?是甄嬛偷来的?
不对,如果是偷来的,她为什么要如此郑重其事地保存?
而且这个暗格的设置如此精巧,显然不是为了藏赃物。
难道...难道这封信是纯元亲手托付给甄嬛的?可这怎么可能?她们素不相识,纯元又怎么会将如此重要的信件托付给一个陌生的女子?
皇帝的双手开始剧烈颤抖,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推测。
可除此之外,他实在想不出其他的可能性了。
皇帝深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
无论这封信的来历如何,既然它出现在甄嬛的遗物中,就一定有其深意。
也许,这封信能够解答他心中的很多疑问。
他看了看周围,确认没有人会打扰,然后点燃了更多的蜡烛,让整个房间亮如白昼。
在充足的烛火下,他开始小心翼翼地撕开那道古老的蜡封。
蜡块在他的手指下一点点剥落,发出细微的声响。
每撕开一点,皇帝的心跳就加速一分。
他有一种预感,这封信里的内容将会改变他对很多事情的看法,甚至改变他对自己整个人生的认知。
当蜡封完全撕开,信纸展开时,纯元熟悉的笔迹映入眼帘。
那些娟秀的字体瞬间将皇帝带回到多年前的甜蜜时光。
当时的纯元总是给他写一些温柔的小纸条,夹在他的奏章中,为他枯燥的政务生活增添温情。
可这一次,纯元的字迹却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寒意。
信的开头写着:"致我最信任的表妹:"
皇帝的眉头紧皱。
纯元的表妹?他努力回想着纯元的娘家亲戚,印象中确实有一个表妹,但平时很少来往,他几乎没有什么印象。
他继续往下读:
"吾命不久矣,心中有些话不吐不快。
皇上表面温和,实则多疑善妒,控制欲极强。吾生前深受其苦,却不敢明言。
他容不得身边人有丝毫的背叛,哪怕是无心之失,也会被他无限放大。
吾时常担心,他这般性情,早晚要害了自己,也害了这江山社稷。"
皇帝的手开始颤抖。纯元竟然如此评价他?
在他心中,纯元一直是那个温顺贤淑、深爱着他的完美妻子。
她从来不曾在他面前表现出任何不满,总是那样温柔体贴,善解人意。
可现在,这些冷冰冰的文字却揭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真相。
原来纯元对他的多疑和控制欲深感恐惧,只是她隐藏得太好,从来不曾在他面前流露出来。
皇帝继续往下读,每一个字都如利刃一般刺痛着他的心:
"吾死后,皇上必定会寻找替身来慰藉内心。表妹务必寻一位与我相貌相似、性情温顺者,让她入宫长伴君侧。
此举并非为了皇上的幸福,而是为了分散他对朝政的过度关注,免得他疑神疑鬼,滥杀无辜。"
皇帝的呼吸变得急促。纯元竟然预见了甄嬛的存在?而且她安排甄嬛入宫的目的,竟然是为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他想到了甄嬛初入宫时那张酷似纯元的脸庞,想到了她那种似曾相识的气质和举止。
原来这一切都不是偶然,而是纯元早就安排好的?
"一个沉迷于儿女情长的皇帝,总比一个疑神疑鬼的暴君要好得多。为了保全吾之母族,也为了天下苍生,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皇帝彻底震惊了。
纯元把甄嬛的入宫当作一个政治安排,她要用一个女子来制衡自己,让自己不要在政务上过于偏执?
05
皇帝继续读下去,信中的内容越来越让他难以置信:
"表妹切记,所选之人必须聪慧过人,能够应对皇上的多疑和试探。
普通的女子很难在深宫中立足,更难得到皇上的真心。
但也正因如此,此人迟早会觉醒,不再甘心做替身和工具。届时,她必定会反噬帝王。这是宿命,无法避免。"
皇帝的心跳几乎停止了。纯元不仅预见了甄嬛的入宫,还预见了她最终的反叛?她早就知道甄嬛会成为自己的对手?
"但即便如此,一个聪慧的女子反噬,总比让皇上的疑心病越来越严重要好。
至少,她的存在能够让皇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理智,不至于因为过度的猜疑而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
皇帝想到甄嬛这些年的种种表现,她的聪慧,她的隐忍,她的步步为营,她最终权倾朝野...这一切,都被纯元在多年前就预言中了。
信的最后几段更是让皇帝如坠冰窟:
"吾已托人寻得一女子,姓甄名嬛,安陵人氏。
此女聪慧美貌,与吾容貌颇有几分相似,更重要的是,她有大智慧,能够在险恶的宫廷中生存下去。吾已暗中安排,让她在合适的时机入宫。"
原来甄嬛真的是纯元安排的!她的入宫从来就不是偶然,而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布局!
"表妹需做的,就是在吾薨逝之后,将此信交给甄嬛,告诉她真相,让她明白自己的使命。
如果她愿意配合,自然最好。如果她有更大的野心,表妹也无需阻止,顺其自然即可。"
皇帝想到甄嬛这些年来的表现,她是什么时候知道这个真相的?
是刚入宫时,还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而她在知道真相后,又是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的?
"甄嬛若能安分守己一生,便是吾母族之福,也是天下之福。
若她野心过大,最终反噬帝王,那也是她的选择,吾无法强求。毕竟,一个聪慧的女子,总不会比一个暴虐的君主更加可怕。"
皇帝读到这里,整个人都呆住了。
纯元对自己的评价竟然如此之低,她甚至认为一个有野心的女子都比自己这个皇帝更可靠?
信的末尾还有几行字:
"此事关系重大,表妹万万不可声张。
甄嬛入宫后,表妹可寻机将此信交给她,让她知晓真相。
至于她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就看她的造化了。吾相信,以她的聪慧,必定能够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愿皇上能够在甄嬛的陪伴下,度过一个相对平静的后半生。也愿这个江山,能够在她的辅佐下,继续传承下去。"
最后的署名是:"玉嬛绝笔",下面还有一个小小的印章。
皇帝读完整封信,仿佛被抽空了所有的力气。
他无力地坐在椅子上,手中的信纸不停地颤抖着。
在信纸的边缘,皇帝又发现了一行小字,笔迹与正文略有不同,显然是后来添加的:
"玉嬛姐姐所言极是。甄嬛确实如您所说,聪慧过人,她很快就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也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她说,既然是姐姐的安排,她就一定会尽力去完成。她会是一个称职的'替身',也会是一个合格的'制衡'。愿陛下珍重。——表妹敬上"
这行小字证实了皇帝最不愿意相信的事实:确实有这样一个表妹存在,她按照纯元的遗愿,将真相告诉了甄嬛。而甄嬛在知道真相后,选择了接受自己的使命。
从那个时候起,甄嬛就不再是那个单纯的安陵女子了。
她知道自己入宫的真正目的,知道自己在这场政治游戏中的作用,也知道自己最终可能的结局。
可即便如此,她还是选择了这条道路。
是因为无法反抗,还是因为她本身就有这样的野心?
皇帝想到甄嬛这些年来的种种表现。
她那种超乎寻常的政治智慧,她那种在危机中的冷静,她那种对权力的渴望...
这些是她的天性,还是在知道真相后慢慢培养出来的?
皇帝忽然想到了一个更加可怕的可能性。
甄嬛这些年来,是否一直在按照纯元设计的剧本在演戏?
她对自己的爱,她的温柔,她的体贴,甚至她最后的反叛,是否都是这个剧本的一部分?
如果是这样,那么自己这一生的感情经历,岂不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
06
他看着手中的这封信,感到前所未有的痛苦和愤怒。
纯元,这个他爱了一生的女人,不仅不爱他,反而把他当作一个需要被"制衡"的危险人物。
而甄嬛,这个他以为是命运赐给他的第二次爱情,竟然是纯元安排的一个工具。
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两个女人都比他更加清楚这场游戏的规则,也更加明白自己在其中的角色。
而他,这个自以为掌控一切的皇帝,实际上只是她们手中的棋子。
皇帝站起身来,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他的脑海中闪现着与甄嬛相处的无数片段,每一个片段现在看来都有了不同的意义。
她初入宫时的羞涩,是真的青涩,还是刻意的伪装?
她对自己的爱慕,是真心的感情,还是任务的需要?
她在宫斗中的聪慧,是天生的才能,还是预先的准备?
最让他痛苦的是,他可能永远也找不到这些问题的真正答案。
甄嬛已经死了,纯元也已经死了,这个秘密的所有当事人都已经不在世上。
而那个神秘的表妹,也许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皇帝想到甄嬛临终前的那句话:"此生无憾。"现在他终于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
甄嬛确实没有遗憾,因为她完美地完成了纯元交给她的任务。
她用自己的一生"制衡"了皇帝,保全了纯元的母族,也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王朝的稳定。
皇帝重新坐回椅子上,再次仔细端详着这封信。
信纸已经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但每一个字都清晰地印在他的心中。
他忽然注意到信纸的右下角还有一行更小的字:"甄嬛亲启"。这说明这封信最终确实交到了甄嬛手中,而且是她亲自拆看的。
甄嬛在读到这封信时是什么心情?震惊?愤怒?还是一种恍然大悟的释然?
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真相的?是刚入宫不久,还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
皇帝记得,甄嬛的性格确实在入宫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初的她单纯善良,后来却变得越来越聪慧,越来越有城府。
当时他以为这是深宫生活的历练,现在看来,也许是因为她知道了自己真正的使命。
她是如何看待这个使命的?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拥抱?她在扮演"替身"角色的同时,是否也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
皇帝想起甄嬛这些年来在政治上的表现。
她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给出最睿智的建议,总是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当时他以为这是她天生的政治天赋,现在才明白,也许这是她为了完成使命而刻意培养的能力。
纯元说得对,要想"制衡"一个多疑的皇帝,普通的女子确实不够。
只有像甄嬛这样聪慧过人的女子,才能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生存下来,并且逐渐获得影响皇帝的能力。
可纯元也说对了另一点:甄嬛迟早会反噬。
一个如此聪慧的女子,怎么可能永远甘心做他人的工具?
当她的实力足够强大时,她必然会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权力和地位。
皇帝想到甄嬛晚年的那种威严和超脱,那种让他都感到敬畏的气度。
现在他明白了,那不是岁月沉淀出的智慧,而是一个完全掌控了游戏规则的人对整个局势的俯视。
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永寿宫外传来宫人们轻微的脚步声。
皇帝知道他们在担心自己,但他现在不想见任何人。
他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个震撼性的发现,需要时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整个人生。
他将那封信重新折好,小心翼翼地放回暗格中。
这个秘密太大了,大到足以颠覆整个王朝的历史记录。
如果让外人知道,会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
07
可是,除了他之外,还有谁知道这个秘密呢?
那个神秘的表妹也许还活着,但她既然能够保守这个秘密这么多年,想必不会在现在泄露。
甄嬛已经死了,她把这个秘密带到了坟墓里。
也许,这个秘密会永远埋藏下去,成为历史深处的一个谜团。
后世的史官们会记录甄嬛的传奇一生,会赞颂她的智慧和能力,但他们永远不会知道,她的一切都是基于一个精心设计的谎言。
皇帝站起身来,走到窗前。
外面是深沉的夜色,远山如黛,星河璀璨。
这个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可对他来说,一切都变了。
他想到了甄嬛生前最后一次召见自己时的情景。
那时她已经病重,脸色苍白如纸,但眼神依然清澈明亮。
"陛下。"她当时对他说,声音虽然微弱,但语气很坚定,"臣妾这一生,算是没有白活。"
当时他以为她说的是荣华富贵,是权势地位,是她从一个小小的常在一步步爬到皇后的传奇经历。
现在他才明白,她说的是使命的完成,是一场长达数十年的完美演出的落幕。
她确实没有白活。她完美地履行了纯元交给她的使命,用自己的一生"制衡"了皇帝,保全了纯元的母族,也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王朝的稳定。
而她最终的"反噬",也正如纯元预言的那样,成为了这出戏的必然结局。
甄嬛赢了,纯元也赢了。只有他,这个自以为是主角的皇帝,实际上只是她们手中的棋子。
皇帝在永寿宫里待了整整一夜。
当第二天的晨曦透过窗棂洒进房间时,他依然坐在那张书案前,面前摆着那个装着秘密的小盒子。
他的脸色憔悴,眼中布满血丝,整个人看起来仿佛老了十岁。
这一夜的发现,彻底颠覆了他对自己人生的认知,也让他明白了一个残酷的真相:他从来就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陛下!"德公公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您一夜未归,奴才们都很担心。"
皇帝深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正常一些。他将那个小盒子重新放回原处,确保一切都恢复原样,然后缓缓站起身来。
"朕没事。"他的声音听起来沙哑而疲惫,"传旨,永寿宫即刻封存,任何人不得进入。"
"是,陛下。"
皇帝最后看了一眼这个改变了他一生的房间,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从这一天起,他再也没有踏进过永寿宫一步。
他知道,那个装着致命秘密的小盒子还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下一个发现者。
也许多年后,当新的皇帝整理这些文物时,会重新发现这个震撼的真相。
到那时,历史会如何评价这三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呢?
但那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皇帝现在必须带着这个秘密继续活下去,继续做一个看似掌控一切、实际上却被人操控的皇帝。
甄嬛和纯元的游戏已经结束了,但她们留给他的痛苦,却会伴随他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回宫的路上,皇帝忽然想起甄嬛曾经说过的一句话:"陛下,有些真相,知道了反而是负担。"
现在他终于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了。
这个真相确实是负担,一个沉重到让他几乎无法承受的负担。
可是已经太晚了。
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他再也无法回到那个无知但快乐的过去了。
他的一生,被两个女人联手编织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而最可悲的是,这两个女人都已经带着胜利者的姿态离开了这个世界,只留下他一个人,独自承受着这个残酷真相的折磨。
(注明:本文情节存在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