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印度旁遮普邦的农田里,一块银灰色的金属疙瘩从天而降,在霍希亚尔布尔砸了个坑。农夫们围上去,看见上面还有汉字,没人知道这是个什么玩意儿。
没过多久,印度陆军的卡车就开进了村子,拉起警戒线,把这块“天外来物”连同泥土一起装箱运走。几乎是同一时间,在拉合尔东边的另一片地里,一块带着弯曲尾翼的残骸也被发现了。
这两块从天上掉下来的东西,正是巴基斯坦空军射失的霹雳-15E空空导弹。印度人把它们送进了昌迪加尔的实验室,照片很快就出现在媒体上,序列号拍得一清二楚。
德里的高层知道,这回捡到宝了。
事情得从几天前说起。当时印巴边境冲突正打得火热,印度管这叫“辛杜尔行动”。巴基斯坦空军的J-10C和JF-17战斗机紧急升空,对着印度的“阵风”和苏-30战斗机发射了霹雳-15E。
谁也没想到,这被寄予厚望的导弹,有几枚偏离了目标,一头扎在了地上。
这一下,等于把一张关键的底牌,直接送到了对手手里。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的专家们像过节一样,立马动手拆解。雷达罩虽然裂了,但里面的主动相控阵雷达天线阵列,分辨率高得吓人,能有效过滤掉假目标。
推进舱也暴露了秘密。他们发现这导弹用的是双脉冲火箭发动机,这意味着它在飞向目标的末端,还能二次点火,猛地加速到4马赫,让敌机躲无可躲。
可惜的是,最核心的芯片在坠落时烧毁了,想完整逆向工程,难度不小。
印度人很清楚,这块骨头光靠自己啃不动。5月10日,消息悄悄放出去没多久,美国中情局的团队就第一个赶到了。一个秃顶的情报官带着手持扫描仪,绕着残骸走了好几圈,激光笔在上面划来划去,重点关注导弹的数据链协议和波束宽度。
他们最眼馋的,是霹雳-15的电子反制(ECCM)模块。因为这套抗干扰的算法,恰好是F-35隐形战斗机的软肋。
紧接着,五眼联盟的其他人也闻风而动。澳大利亚的专家过来,主要是为了分析推进剂的化学成分。
日本人动作也快。5月11日,日本防卫省电子战(EW)小组就降落在德里。领头的田中少佐戴着眼镜,斯斯文文,却是个行家。他蹲下来,用指关节轻轻敲击导弹外壳,听着回声,判断内部结构。
日本团队的焦点,在导弹的寻的器上。他们发现这东西追踪精度极高,能轻松识破红外诱饵弹。他们带走了雷达模块的拷贝数据,到了6月1日,一份灰蓝色封皮的内部报告就摆在了东京的办公桌上。报告直指霹雳-15在目标识别和抗干扰上的威胁,警告说亚太空域的规则要变了。
这报告后来不小心泄露了一部分,在网上一片哗然。日本外务省嘴上说着辟谣,但谁都明白,夹在大国之间,这种一手情报就是保命的本钱。
法国达索公司和英国的BAE系统公司也没闲着,工程师们穿着工装,在实验室里测试材料强度,验证通信协议。一时间,昌迪加尔的仓库里,咖啡味混着机油味,各种口音的英语交织在一起。
天上掉下来的一块铁疙瘩,成了好几家饭桌上的肥肉。
大家之所以这么上心,是因为霹雳-15的出现,本身就动了西方的奶酪。它的基础型号,射程超过200公里,藏在中国歼-20的弹舱里,是专门用来对付隐形战机的。
这玩意儿一出来,就把现代空战的模式,从近距离“狗斗”彻底推向了超视距对决的时代。谁的胳膊长,谁就能先动手。
美国人被逼得没办法,赶紧让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加班加点,搞射程更远的AIM-260导弹来抗衡。而巴基斯坦拿到的出口版PL-15E,虽然射程缩短到145公里左右,但技术底子还在,早在2021年珠海航展上亮相时,就挑战了美制AIM-120导弹的霸主地位。
这次捡到实物,等于给美日送上了一份最直接的“竞品分析报告”。
印度作为东道主,自然不能白忙活。他们把情报共享出去,换来了实打实的好处。法国人卖给他们的“阵风”战斗机升级包,价格好商量了。印度国产的“阿斯特拉”Mk2导弹,生产线上也用上了从残骸里学来的新东西,射程一口气拉到160公里。
7月,DRDO的最终报告出炉,承认双脉冲发动机设计巧妙,但推进剂的配方还没搞明白,优化需要时间。到了10月,“阿斯特拉”Mk2在班加罗尔首次试射成功,但要形成战斗力,还得等到2026年。
另一头,巴基斯坦脸上挂不住。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连发数文,坚称坠落的只是碎片,电子设备早就烧光了,印度是在吹牛。还有消息说,一位叫哈桑·阿尼斯的巴方飞行员,正是用霹雳-15E击落了一架“阵风”。
双方的宣传战打得热闹,印度晒序列号,巴基斯坦贴卫星图,网民吵成一锅粥。
有了第一手数据,美国人那边立刻行动。9月,在内华达州的靶场,升级了抗干扰系统的AIM-120D导弹进行了齐射测试,成功打掉了好几个无人机靶标。他们也发现了霹雳-15的弱点:高空飞行时热衰减明显,数据链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容易饱和。
五角大楼随即下令,增加在太平洋地区的部署。
到了12月,日本的防卫白皮书里,专门增加了一个章节,用图表详细列出了霹雳-15的性能参数,国会里为新财年防务预算吵架时,这成了最有力的论据。
中国这边,5月30日由外交部首次作出回应,大方承认向巴基斯坦出口了霹雳-15E,但同时也指出,任何武器的实战数据都需要在战场上验证。
风波之下,成都飞机公司的研发工作没停。新一代的霹雳-15B很快问世,长度略微缩短,正好能塞进歼-35的弹舱。次年2月,在酒泉的试验场,由空警-500预警机引导,成功击落了200公里外的靶机。
一块残骸,让亚洲的天空变得更拥挤了。
印度补上了技术短板,美国验证了对手实力,日本拿到了保命情报。全球的军火商们,在各种防务展上,把自家导弹模型擦得锃亮,订单也跟着多了起来。
只是不知道,那些在边境田地里劳作的农夫,看着天空中偶尔划过的飞机,心里在想些什么。